暮色中的夺底沟,微风轻拂过1800亩葱郁林地,送来沙沙声响。75岁的强巴楚陈老人坐在自家藏式小院的木椅上,望着远处山坡上游人如织的生态林卡,思绪飘回到了60多年前的维巴村——那时,他们一家7口人挤在牛棚里,冬季放牧只能裹着一件单衣上山,一小坨糌粑就是一天的口粮。
1959年的民主改革,像一道曙光划破了维巴村漫长的黑夜。“民主改革后,我家分到了一间房,每人2亩地,一共14亩地,种的青稞、土豆,收成都是自家的。”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漾起笑容。2002年,维巴村正式建制设立,曾经挤在牛棚里的农奴后代,住进了宽敞明亮的藏式楼房,三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
从牛棚栖身到现代化的藏式小楼,从荒山秃岭到绿意葱茏,强巴楚陈老人见证了一个村庄的重生。
生态蜕变:从风沙源到后花园
十年前踏入夺底沟的人,都会经历一场风沙的“洗礼”。“以前,我们这里的风,恨不得裹上半座山的沙土。”强巴楚陈回忆说。
2012年前的维巴村,采石场和矿坑遍布山野,草场退化严重。曾经,采矿是村民的主要生计来源,而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贫困,恶性循环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维巴村开始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每年组织村民在道路沿线、河道两岸及裸露山体周边义务造林。科学种植方案让荒山重获生机:沙化地种下沙棘固沙,缓坡栽植柳树涵养水源,村道旁点缀观赏花木。
“现在风吹过去,柳条扭得欢实着呢。”当年见证风沙肆虐的强巴楚陈,如今站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笑容在皱纹间绽放。多年来,1800多亩新绿覆盖了曾经裸露的山体,森林覆盖率增长数倍。
生态管护员拉巴顿珠每日穿行在林间小径,他说:“以前这座山全是光秃秃的,如今山也绿了,看上去特别舒服。”村里设立了40多个生态管护岗位,政府每年为每人发放3500元补贴,让村民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受益者。
经济新生:从单一采矿到多元致富
生态的蜕变带来了经济的重生。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维巴村逐步摆脱了对采矿业的依赖,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之前,维巴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而2024年,这个数字已跃升至3.68万元。这一变化源于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型。
乡村旅游成为维巴村的新引擎。2017年,25岁的巴桑德吉将自家小院改造为“洛奔曲阔好客藏家”民宿,当年接待游客超过800人,增收五六万元。如今,全村“好客藏家”和“拉萨人家”品牌民宿已达15家,游客可以入住家庭旅馆,全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领略雪域风情。
林卡经济同样蓬勃发展。尼玛次仁是维巴村致富带头人,今年是他在村里经营生态林卡的第10年,他的感受是,生意越来越好了。
“2016年,我刚开始经营林卡的时候,只有7顶布质帐篷,那一年我赚了20万元。后来,村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来过林卡的人,不仅有拉萨市民,还有外地游客。我扩大了林卡区域,帐篷也发展到40多顶,不管是帐篷质量还是帐篷里的设施都有了很大提高和完善,未来林卡经济肯定会发展得更好。”尼玛次仁憧憬地说。
集体经济改革则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2018年,维巴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查集体总资产1.58亿元,土地总面积1158亩。通过股权量化,确认1432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设置1903股。改革成效显著,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463万元。
乡村新风:治理创新与精神传承
在维巴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幅幅新旧对比照片无声诉说着沧桑巨变。一座二十多年前的村民旧宅正在被改造成村史馆,并起名为“北牧绿舟”。
“希望通过村史馆,让下一代知道我们是通过党的好政策和勤劳双手改变了命运。”维巴村党总支书记尼玛说。维巴村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前行动力,探索出独特的乡村治理模式。
2023年,维巴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此前还获得“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这些成就源于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
面对城郊村人口流动快、人员复杂的挑战,维巴村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原则,召开专题会议10余次,经过公示最终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严格的村规民约成为环境治理的利器,对乱倒垃圾等行为进行处罚、每周五组织环境卫生整治已成为坚持多年的习惯。
更可贵的是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强巴楚陈老人常对年轻人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要了解历史,珍惜现在,把西藏建设得更美好。”
夕阳为维巴村的藏式小楼镀上金边,村道旁新栽的柳树在微风中摇曳。村委会门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底黄字标语熠熠生辉。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悠闲地聊天,孩子们在新硬化的路面上追逐嬉戏。
强巴楚陈的孙子跑过村史馆,这座特意保留的旧宅静立在崭新的藏式小楼群中,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从民主改革前的牛棚栖身,到如今人均收入3.68万元的幸福生活,维巴村的变迁是自治区成立6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篇章。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