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拉萨天高云淡。西藏博物馆内,拉萨市不同学段学生沉浸在雪域高原的历史叙事中——从古老石器到精美唐卡,从革命文献到传统服饰……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是拉萨市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拉萨市教育局依托西藏博物馆等本土资源,构建“课堂+场馆”育人新场景,推动各学段思政教育在内容、目标、方法上有效衔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特色路径。
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以感性认知与情感启蒙为核心,通过直观体验让“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扎根。9月12日,拉萨市第一小学组织学生走进西藏博物馆,参与“藏博成长课堂”——这场实践活动没有抽象理论,只有可触摸、可倾听的文化故事。
博物馆内,古老的石器、色彩绚丽的唐卡以及藏式传统服饰,牢牢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讲解员用童趣化语言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从陶器见证的藏族先民生活,到唐卡绘画里的文化传承,让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西藏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民俗文化展厅”里,藏式生活用具引发学生阵阵惊叹,大家围在展品前小声讨论;“历史文化展厅”中,历史图片与实物清晰呈现“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古代与中原的文化交融,到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共建家园的历程,孩子们在视觉冲击中建立起对家乡与祖国的情感联结。
“大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体验中成长。”拉萨市第一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学阶段的思政重点是通过文化浸润激发本能热爱,让“家乡美、祖国好”的认知融入童年记忆,为后续教育打下情感基础。
中学阶段的思政教育,从“情感启蒙”升级为历史认知与信念塑造,引导学生把对家乡的感性热爱,转化为对历史脉络、民族团结的理性思考。近日,拉萨市第一中学以“探寻雪域文明根脉,筑牢民族团结信念”为主题,组织学生走进西藏博物馆,让课本上的历史“活”起来。
在讲解员引导下,学生沿“历史文化—革命历程—非遗传承”展区参观。不同于小学的趣味讲解,此次更注重历史逻辑与背景:“革命历程”展区内,讲解员结合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文件、老照片,详细讲述西藏从封建农奴制到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变。初三学生次仁卓嘎在一组解放影像前驻足良久,感慨地说:“以前课本上读这段历史只是文字,今天看到这些实物,才真正懂得‘民族团结’不是口号,是前辈换来的安稳生活。”
活动中,教师以“引导者”身份参与,围绕“如何守护西藏文化”“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等话题与学生平等交流,让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变“双向互动”。随后,学生以“我眼中的西藏故事”分享感悟,有人说要“学好藏语,把唐卡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有人表态“要努力学习,为西藏发展出力”。拉萨市第一中学负责人翟建国表示,这种“本土资源+实践育人”模式,让中学思政更具针对性,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紧密结合。
针对大学生,思政一体化实践聚焦理论探究与责任担当,依托深度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认知历史”走向“践行使命”。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拉萨师范学院组织大学生,参观西藏博物馆“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让文物成为“活教材”。
展览以“花”为意象串联“向日含荣”“花繁叶茂”“春华秋实”三大单元,梳理青藏高原与内地中原的交流脉络。故宫精选的95件套文物中,23件首次回藏,14件是西藏向明清中央政府进献的贡品——从精美金银器到珍贵经文,每一件都印证“西藏与祖国血脉相连”。拉萨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白玛旺堆解读:“比如这件清代金奔巴瓶,直接体现中央对西藏宗教事务的管辖,比文字更有说服力。”
大学生带着学术视角参与:在中央与西藏关系文物前,他们观察细节、记录文字、拍摄特征,还围绕“文物背后的历史逻辑”“如何用文物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讨论。学生边巴说:“以后讲解‘民族团结’时,老师把这些文物故事讲清楚,可以让我们学生从根上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学术探究与责任教育结合的模式,让大学生不仅是思政接受者,更成为未来理念传播者。
从博物馆内不同学段学子凝神思考的身影中,能看到思政教育已形成“小学启蒙—中学筑基—大学赋能”的育人链条,实现从“形式创新”到“内涵深化”、从“塑形”到“铸魂”的升华,让“爱我中华、固我边疆”的种子,在拉萨年轻一代心中深深扎根。
拉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更多文博机构、红色遗址成为思政基地,开发系列化、阶梯式实践课程。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