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萦绕着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夏鲁村那牦牛脊背般的山峦,63岁的普布旺堆已经在他的“战场”——牛圈里忙碌开了。他粗糙的大手轻轻抚过一头荷斯坦牛健硕的脊背,听诊器稳稳贴上牛腹。
“1977年,我刚当上兽医那会儿,文化水平低,技术也不行,就只会打个简单的针或者给点药。看着牲口生病,心里急,办法却不多。”普布旺堆回忆道。
“地里缺水啊,青稞长得蔫头耷脑,产量低得很。”他指着远处如今绿意盎然的田地回忆当年,“青稞长得不好,导致饲草不够,牲口也养不多。全村拢共就1800多只羊、700多头牛。”
记忆中最深的痛,是1979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羊疫病。“那真是天大的事!”老人的声音低沉下来,“山羊成群成群地死掉,我们只能拼命隔离、守护,仍然损失惨重,心都在滴血。”那段经历,让他更深刻地意识到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80年代初,夏鲁村建起引水灌溉工程——将年楚河的水引到夏鲁村,告别了“靠天等水”的困境,青稞种植得到大力发展,家畜养殖也迎来了大好时光。普布旺堆一家20亩的田地,青稞总产量从2000斤增加到超过8000斤。
“桑珠孜区、日喀则市、自治区……我参加了各级兽医技术培训。”知识像甘泉,浇灌着他求知的渴望。1986年,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负责推广黄牛改良工作。
“一开始,难啊!”普布旺堆笑着摇摇头,“群众不了解,不愿意接受新方法。全村就几名群众愿意拿十几头牛试试改良。”阻力如山,他却有韧劲。“我就蹲在牛棚里,跟他们算实实在在的经济账:一头改良牛产的奶,能顶三头土牛啊!”光说不行,他带头干,拿自己的牛做人工授精,推动黄牛改良工作。
“大家亲眼见到改良牛的好处了,”他语气自豪,“全村群众主动排队等着给家里的牛进行人工授精!现在,我们一年要对700多头牛进行人工授精,新生牛犊能有500多头!”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以前土牛占大头,现在80%都是改良的娟姗和荷斯坦牛。配种成功率也从过去的40%提到了现在的80%!”
如今,普布旺堆已是乡里动物防疫的顶梁柱,带着两名年轻兽医,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现在技术不一样了,”他拍拍腰间的药箱,“给牲口看病,先听诊,找准病因,该输液输液,该给药给药,救治更精准、更有效。”
变化最大的还是防疫观念。“现在打疫苗,那是头等大事!”普布旺堆的语气斩钉截铁,“疫苗药物一来,我们几个挨家挨户打。针筒就是保命符。”
“羊从1800多只增加到3000多只,牛从700多头增加到1500多头,我们村的牲畜存栏量翻了倍,质量还变好。”老人摩挲着手中温热的听诊器,望向远方,“48年啦,我这一双手,从当年看着牲口病死只能干着急,到现在能稳稳地帮它们治病、帮乡亲们把日子过好。这路,是党和国家领着咱们走出来的,我这心里踏实!”
高原的风拂过普布旺堆饱经风霜的脸庞,夏鲁村的牧歌越来越悠扬。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