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点亮希望之光 助力残障人士重拾生活信心

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让残障人士生活“暖乎乎、有尊严、有盼头”

2025年10月23日 08:5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_西藏商报    
分享到:

托养对象正在上扎木念课程。

托养对象在编制手工艺品。

托养对象正在锻炼身体。

工作人员正在向托养对象进行心理辅导。

托养对象正在接受风湿骨病治疗。

43岁的次仁罗吉坐在轮椅上,轻轻拨动扎木念琴弦,悠扬旋律里藏着她的新生——2017年入托至今,她学会了缝纫、编织,更通过学习乐器重拾了生活的信心。这背后,是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以“精准康复+文化赋能”搭建的“暖乎乎”服务体系:近400件康复设备为健康护航,“培训-就业”链条让手工作品变成收入,7位帮扶对象已获人均600元劳动返现。如今,中心正以“6+2+N”服务模式,让21位托养对象在“有尊严”中看见“有盼头”的未来,书写西藏残疾人托养事业的温暖答卷。

琴声里的“暖乎乎” 次仁罗吉在托养中心的新生

在位于拉萨市达孜区的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43岁的次仁罗吉坐在轮椅上,手指轻拨扎木念琴弦,悠扬的旋律在房间里流淌,她嘴角扬起的笑容,藏着对生活的全新期待。而这份改变,始于2017年她走进托养中心的那一天。

曾经的次仁罗吉,从未出过远门,生活圈子局限在方寸之间,对未来少了几分盼头。直到来到托养中心,她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这里不仅有“暖乎乎”的生活照料,更有让她重拾自信的成长空间。她住的房间宽敞通风,床品总是干净整洁;到了用餐时间,食堂里的科学配餐丰盛可口,既保障了营养,也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暖意。

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硬件上处处见温度。按摩、阅读、康复、护理四大区域划分清晰,近400件残疾人专用康复设备集中提供服务;室内照明调亮、地面铺设防滑垫、卫生间加装安全扶手、无障碍通道修缮一新,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无障碍标识和紧急呼叫器,既保障了安全,也让残障朋友无需依赖他人,拥有自主生活的底气更足。

更让次仁罗吉惊喜的是,托养中心为她打开了技能与兴趣的大门。她本就对缝纫有些接触,在这里更是系统学会了编织,进一步提升了缝纫技能。她的双手不仅能创造实用物件,还能奏响传统的旋律。今年,在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的耐心指导下,她从零开始学习扎木念,历经多日练习,终于能完整弹奏一段曲子。如今,她的手指在琴弦上灵动跳跃,每一个音符都成了她打破局限、拥抱自信的见证。

这一小小的进步,不仅是次仁罗吉个人的突破,更是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帮助残障人士重拾生活信心的生动写照。长期以来,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以“精准康复+文化赋能”为核心,在拉萨市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下优化服务模式。在这里,托养对象能弹扎木念、做手工、学烘焙,每个人都能在多样的文体活动中找到乐趣,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感受尊严。

技能就业衔接 让托养对象活出“有尊严”的人生

“不是简单照料,而是帮他们找回价值感。”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院长达娃桑珠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心服务的核心——从康复到就业,从文化到生活,每一项举措都围绕“尊严”展开,让在托的21位残障朋友不仅活得舒心,更活得有底气。

达娃桑珠介绍,托养中心为每位残障朋友建立了专属服务档案,从残疾类型到健康数据一目了然,再由医生团队量身定制康复方案,实现“一人一策”。针对6位肢体障碍者,除了进行分关节肌力训练、手功能精细练习,还搭配藏药涂疗缓解关节僵硬,确保他们日均1.5小时的康复训练,覆盖率达100%;面对15位沟通障碍者,采用“个训式”拼音打字教学,帮助他们打破语言壁垒;包括1位有抑郁情绪的对象,也被纳入重点关注,启动专项心理疏导。

“下一步,我们还将聚焦生活自理能力提升,重点帮扶3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对象掌握穿衣、进食等基础技能。”达娃桑珠说。当双手能自主握住餐具、身体能独立支撑起身时,这些微小的进步,都是为他们走向更独立的生活注入“自己能行”的信心。

经济独立是尊严的重要支撑。为此,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搭建了“培训-生产-就业”的完整链条,并主动对接爱心企业,让手工作品有了“出口”。目前,已有7位服务对象的226件作品通过合作实现销售,人均拿到600多元劳动返现;还有4位服务对象的作品借助爱心企业渠道售出,同样收获了劳动报酬。

尊严不止于物质,更在于精神的丰盈。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从未忽视文化教育与社会融入,不仅开设音乐、绘画课程,还组织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让托养对象走出房间、接触社会;联合公益基金会建立党建联盟,获赠艺术物资后,开展红色歌曲演奏、绘画疗愈,用艺术滋养心灵;就连日常的义剪服务,也全程配备无障碍支持,细节里满是尊重。

技能有出口 就业路径点亮“未来盼头”

从技能培育到就业衔接,从当下帮扶到长远规划,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通过精准施策,让“靠自己过好日子”的期待,在托养对象心中落地生根。“我们的工作不应该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服务也不该止于‘管饱管好’。”达娃桑珠表示,中心服务的核心不止于基础保障,更要为托养对象铺就“有盼头”的未来。

记者了解到,在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搭建的全方位服务体系里,“技能有出口”是点亮未来盼头的关键一环。此前,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手工培训、推动手工作品销售,已有托养对象实现创收,真切体会到“有手艺就有价值”。“我们持续拓展‘培训-变现’渠道,将在课程体系中新增藏汉双语电商培训,帮助大家掌握线上销售技能,加速手工制品从‘作品’到‘商品’的转化效率,让手艺能更快、更直接地变成收入,让‘凭本事挣钱’的盼头更实在。”达娃桑珠说。

除了就业路径的延伸,拉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还在细节处为“盼头”加码。达娃桑珠介绍,为激发托养对象的参与热情,还将探索智能管理模式,试行电子积分制度——参与康复训练、技能课程、文化活动均可累积积分,积分既能兑换生活用品,也能优先参与外出参观等特色活动。这份“多参与、多收获”的激励,让大家的日常多了一份“有所期待”的动力,也让日子更有奔头。

如今,中心已形成“评估-服务-反馈-优化”的闭环,形成“6+2+N”服务模式(覆盖6类核心需求、2项高原特色服务、适配N种个性化需求)及“中心-家庭-社区”联动机制。“托养一个人,能让一个家轻松点,还能温暖一方人。”达娃桑珠表示,未来托养中心将持续完善“康复+文化+心理”三维服务体系,推动托养服务从基本生活保障向品质生活提升跨越。托养对象的每一点变化都证明:这些“暖乎乎”的帮扶,正帮他们找回自信,点亮“有尊严、有价值、有盼头”的人生新篇章。(文/记者 次吉 图/记者 贡曲罗杰)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