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前我攥着72元,挤在顺风车后排来拉萨时,从没想过能在这里扎根。”站在柳梧新区全季酒店前,90后回族青年马洁望着车水马龙,语气里满是感慨。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连房租都发愁的异乡少年,身后的液化气站、酒店有序发展,“作为‘新拉萨人’,拉萨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土壤,这里有我的家。”马洁偏爱拉萨,大抵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给年轻的打拼人带来无限动力,而这恰好装下所有对自由与纯粹的向往。
72元与一段顺风车:
在漂泊里攥紧“生存的火苗”
2016年9月,高原秋意渐浓。一辆从西宁驶向拉萨的私家车后备厢里,放着一个塞得鼓鼓囊囊的旧背包,23岁的青年马洁蜷缩在后排座位上,手里紧紧攥着他在老家工厂打工半年攒下的72元现金,也是他奔赴未知未来的全部“底气”。“家里条件不好,别说给我钱了,能顾上自己的生活都不容易。”马洁多年后回忆起赴藏的经历,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少年时的懵懂。
三天的搭车路,是一场潦草的漂泊。白天,他跟着车主在路边的小饭馆凑合吃碗面;晚上,要么在车里蜷一夜,要么找个便宜的招待所挤通铺。车驶进西藏境内时,高原的风裹着砂石打在车窗上,他望着窗外连绵的雪山和辽阔的草原,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9月18日,车子终于抵达拉萨。当他背着旧背包、攥着几十元现金站在陌生的街头时,初来乍到的憧憬很快被现实浇凉。语言不通,藏族同胞的方言让他连问路都要比手画脚;气候干燥,夜里常常渴得醒来,最棘手的是住宿,几十元连一周的房租都不够,更别说解决吃饭问题。
走投无路时,他想起早年赴藏打工的同乡,幸运的是,同乡们把马洁接到出租屋里暂住。接下来的一周,他每天跟着同乡蹭饭,看着别人早出晚归工作,自己却只能在狭小的房间里打转,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几十元我一分都没敢动,就怕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那段时间,马洁四处打听招工信息,终于在同乡的引荐下,找到了液化气站的工作,这份工作,成了他在拉萨扎根的第一根“救命稻草”。
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他一套工装和一双劳保鞋,指着院子里堆得像小山的液化气罐说:“先从送罐开始,夺底乡、五岔路口的小区都得跑,没电梯的楼就扛上去。”他记得很清楚,第一个订单是在夺底乡的一个老小区,6楼,液化气罐重50多斤。他深吸一口气,把罐子扛在肩上,刚走两步就觉得肩膀像被火烧一样疼,爬楼梯时腿打颤,还时不时缺氧。“当时真的想过放弃,尤其是走到3楼的时候,感觉罐子要把我压垮了。”
4个月的身份蜕变:
从打工者到经营者的“勇气博弈”
二十出头的马洁在液化气站里,把干劲发挥到最大。整理单据、骑着三轮车送罐,他很享受这种被工作占据的日常,渐渐地,周边小区的居民都认识了这个勤快的回族小伙子,有的居民换气时会特意等他来,而他在送罐、发传单的同时,也悄悄观察着液化气站的生意,每天来换气的居民络绎不绝,站里的订单从来没断过,有时候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那时候我就开始算账,一罐气的成本多少、利润多少,一天能卖多少罐,算着算着就觉得,这生意能做。”
命运的转机在4个月后悄然降临。2017年,液化气站老板找到他,语气带着几分无奈:“我老家有事,想把这个站转包出去。”马洁心里咯噔一下,他想接液化气站,但因资金问题陷入困境。那段时间,他在出租屋盘算着,“我知道这是个机会,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有了。”他咬着牙,找同乡借钱,又跟老板协商,终于把液化气站接了下来。接手的那天,他在站里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诚信经营,不欺不诈”,开始了在拉萨的第一份买卖。
刚开始经营时,马洁遇到了不少难题,不知道怎么管理员工,不知道怎么跟供应商谈价格,他没日没夜地琢磨,遇到不懂的就去问前老板、问同乡,有时候还会跑到其他液化气站取经……
慢慢地,液化气站的生意逐渐稳定,日均订单从最初的几十罐涨到了七八百罐。2017年年底,马洁还清了所有欠款,还给家里寄了一笔钱。母亲在电话里哽咽地说:“儿子,你终于熬出来了。”那一刻,马洁感慨着,那些搭车赴藏的漂泊、扛着罐子爬楼梯的艰辛、吃泡面睡地板的日子,终于有了回报。
跨界酒店业:
在旅游浪潮里寻找“新的赛道”
随着拉萨营商环境优化,马洁的事业迎来新转折。2020年,他瞄准当地旅游业高峰,决心跨界创办全季酒店,这份勇气,一如当年攥着72元搭车赴藏时的果敢。“那时送单子,总见游客拖着行李箱找酒店。”拉萨的旅游热度,让马洁敏锐察觉到商机。下班后,他常骑电动车穿梭街巷考察,老城区酒店价格高设施旧,火车站附近酒店少需求旺,且连锁品牌稀缺、价格偏高,普通游客难以承受。“开家高性价比连锁酒店,肯定行。”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
那年年初,马洁在火车站对面发现待售物业,位置佳、价格合适,还靠近公交站,游客出行便利。他立刻联系物业,又咨询全季加盟政策,却卡在资金上。加盟需大笔投入,手头资金不足,只能再次贷款。身边人劝他:“液化气站做得挺好,别冒险了。”但他认准旅游市场潜力,不愿错过机会。
创业路上困难接踵而至,装修队不熟悉连锁酒店标准,马洁便每天守在工地,逐点和工人沟通;办营业执照时,流程繁琐,跑了多趟政务大厅无果。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让他迎来转机。他试着拨打12345,工作人员很快对接,协调相关部门简化流程,没多久就办好了手续。“政策像及时雨,帮我跨过了大坎。”
马洁的拉萨创业路,从不缺独自闯的勇气,但那些悄然出现的贵人,却让他的前行之路温暖了许多。同乡是他经营时的引路贵人。刚接触酒店行业的马洁,对服务细节一头雾水,同乡一句“要让游客感受拉萨温暖”点醒了他。他照着这份提醒培训员工学藏语、懂旅游知识,让酒店的服务有了温度,也成了吸引游客的隐形优势。
扎根高原:
以热爱与担当书写“第二故乡”的温情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马洁的事业版图持续扩大,“没有拉萨这么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我不可能走得这么远。”马洁感慨地说。“民族团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马洁始终将这一理念融入经营。企业员工涵盖回族、汉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在企业管理中,他始终带着当年闯拉萨的那份真诚,用温情凝聚起团队的力量。“我们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的员工都是家人。”他说,为了尊重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企业实行“谁过节谁放假”的制度,逢年过节,他还会组织员工一起过林卡,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不同民族的美食,聊着工作和生活,其乐融融。
老家的艰辛让他对贫困更加共情。企业刚起步时,他就参与“百企帮百村”,给夺底乡送物资,提供就业岗位。“我从苦日子过来,帮一把是应该的。”马洁表示。
马洁偏爱拉萨,大抵是因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给年轻的打拼人带来无限动力,而这恰好装下所有对自由与纯粹的向往。谈及未来,他满是期许:“我因贫辍学是遗憾,想帮更多孩子不因没钱放弃上学,圆他们的求学梦。”如今的他,已经在拉萨成家,前不久家里还添了第二个小孩,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他说,自己每年基本不回老家,就喜欢待在拉萨,“我已经把拉萨当成了故乡,这里有我的事业,还有我热爱的一切。在拉萨时,心里满是归属感。”(文/记者 德吉曲珍 图/记者 余书冉)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