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镇楚布沟的山峦间。近处,牧民的身影在金色的光晕中定格;远处,几头白唇鹿悠闲踱步至清澈的河道边饮水——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正是拉萨近郊沃土上,以“党建红”执笔绘就的振兴画卷最鲜活的注脚。
近年来,堆龙德庆区创新成立楚布沟域党委,以强有力的组织引领,牢牢把稳发展的“方向盘”,牵起“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乡风淳”的融合脉络,探索出一条“沟域抱团、协同共富”的振兴新模式,精准破解了基层治理、民生保障与集体经济壮大的深层难题。
堆龙德庆区在撤县设区的10年跨越中,持续向城乡深度融合、文旅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坚定迈进,将“片区组团”作为深化拓展“千万工程”的核心抓手,着力锻造“药王故里·藏戏之乡”的闪亮品牌,成功构筑“楚布沟、药王谷、象雄美朵文旅小镇”三大核心景区鼎立的文旅发展格局。
其中,楚布沟域,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落子。
楚布沟域党委自成立伊始,便将“党建引领”置于核心位置,扎实落脚于“沟域抱团”的实践模式,深度探索“组织体系+共富模式”的融合建设路径,不断深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内涵与外延,带领沟域内各族群众踏上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兴旺的发展之路。
打造绿色经济样板是沟域党委的核心发力点。党委聚焦“统”与“领”两大关键抓手,以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为内核,深度结合“古寺之韵、糌粑之香”的独特地域文化标识,成功为那嘎村牵线引入专业化旅游运营力量,把高原特色种植与近郊“林卡”休闲串成一条链,让“林卡经济”在村里生根开花。
生态保护的基石持续筑牢,通过严格执行禁牧封育政策和深化河湖流域综合治理,沟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白唇鹿、马麝、岩羊等珍贵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重现生机,成为河道边悠然漫步的常客。
文化传承的薪火生生不息,精心打造乃朗寺“四馆”,系统传承保护那嘎藏戏、楚布寺“十六汉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依托“中国健康好乡村”项目平台,创新开发唐卡绘制、藏香制作、糌粑加工等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串联乃朗松赞山居、璞园康养中心打造高端定制游路线,仅此一项今年已实现经营收入20余万元,并带动沟域内那嘎、巴热等6个林卡点整体收入稳步提升10%。
集体经济的筋骨日益强健,沟域内的西藏那嘎共富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持续发展壮大,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已突破110万元。随着2025年各类签约项目的稳步落地,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百余个,有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30%以上的跨越式增长。
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增收”可持续路径,在楚布沟域清晰延展,成为堆龙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人才是振兴的基石,乡风是发展的灵魂。堆龙德庆区精准施策,搭建人才集聚大平台,厚植乡风文明软实力。精兵强将向一线汇聚,精心选派优秀区直单位副职干部下沉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推动优质干部资源直达基层治理末梢;源头活水在乡土涌动,抓实村级“两委”后备力量与致富带头人的系统性培养和选拔任用,对本土技能人才及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全面摸排,精准培养涵盖农牧业生产经营、乡村直播电商等领域的实用型乡土人才82名,精心培育储备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2名(其中“一肩挑”人选4名),其他各类村级后备干部65名,为即将到来的村(社区)换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文明乡风在润物无声中涵养,沟域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完善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堂等自治载体,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好儿媳”等群众性精神文明评选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传承良好家风、涵养淳朴民风,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深厚的精神力量。
从晨雾中悠然饮水的白唇鹿,到乃朗松赞山居里萦绕的藏香;从那嘎藏戏高亢的唱腔,到直播间里糌粑飘香的热卖;从公司账本上攀升的数字,到村民议事堂里共商发展的热烈……党建的红,已深深融入楚布沟域的山水肌理与发展血脉。堆龙德庆区以沟域党委为枢纽,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用“党建红”真正点燃了“沟域兴”的澎湃引擎,在拉萨近郊的丰饶大地上,一幅生态更美、文化更兴、产业更旺、乡风更淳、人民更富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正徐徐展开,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片土地的每一次脉动,都在印证着一个真理:组织强,则乡村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