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布正在制作加加面。

店里的加加面记录保持者。

店里的芒康红酒和芒康盐井盐巴。
1992年藏历新年的余温尚未散尽,一辆东风大卡车后备箱的行囊上,20多岁的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乡的青年普布和妻子裹紧了单薄的外套。海拔随山路不断攀升,从昌都芒康县盐井乡出发,整整七天的颠簸后,他们踩在了拉萨的土地上。最初只是抱着“看看拉萨风光”的旅游念头,却没想到,这片当时还不甚繁华的土地,会成为他们扎根半生的家园。
20多年里,夫妻俩从语言不通的外乡人,到开出500平方米的餐馆;从卖一碗加加面起步,到成为康巴人的“拉萨驿站”,他们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却藏着最动人的人间烟火。在拉萨,把日子过好,就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回馈。
初到拉萨:一碗加加面,敲开生存之门
刚到拉萨时,普布和妻子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艰难。彼时的团结新村还是一片普通的民居,像样的商铺屈指可数。夫妻俩本想先打零工糊口,可语言成了第一道坎,他们说的昌都话,和当地人讲的拉萨话完全不通。“还好有同乡和交好的拉萨朋友,我们俩勉强站稳脚跟。”普布说。
转机,藏在普布的手艺里。从小跟着父母学做加加面的他,某天在街头溜达时发现,拉萨城里竟没有一家卖加加面的店。“我们芒康的加加面,是用牦牛肉熬汤底,面条煮得筋道,再撒上酥油和葱花,康巴人都爱吃。”普布心里犯了嘀咕:“既然打工难,不如自己开个小店,卖家乡的面?”可这个想法刚冒出来,就被现实泼了冷水,夫妻俩口袋里的钱,连租个小门面都不够。
他们开始挨家挨户找老乡、托熟人借钱。幸运的是,当时在拉萨的康巴人大多淳朴热情,听说他们想开店卖家乡味,不少人主动伸出援手。1998年春天,在团结新村门口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盐井正宗加加面”的木牌挂了起来。
接下来的十五年,这间小店成了拉萨街头的一个“小据点”。来吃面的除了游客,大多是康巴人,有的是来拉萨打工的,有的是路过办事的,一碗热面下肚,再用拉萨话、昌都话夹杂着聊几句家常,陌生感渐渐消散。普布夫妻俩也慢慢学会了拉萨话,虽然发音不算标准,但夫妻俩也慢慢融入了拉萨平凡生活中。
扎根拉萨:500平餐馆里的“双向奔赴”
2013年,他们已经在拉萨摸爬滚打了21年,小店的生意一直红火,两人也攒下了一些积蓄。“生意好的时候,店里都坐不下人。”普布和妻子就决定在路对面租个更大的店面。“新餐馆有500平方米,比原来的小店大了十几倍。”普布笑着说。
除了加加面,新餐馆里还多了两样“新东西”:芒康的红酒和盐井的盐巴。“老家的红酒是用高原葡萄酿的,盐巴是千年古盐田产的,都是好东西。”普布说,他每次回芒康,都会帮亲戚朋友把红酒和盐巴运到拉萨,放在餐馆里卖。这样不但能帮亲戚朋友增加点收入,也能顺便推广老家的特产。
芒康盐井加加面作为西藏特色美食,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打卡。加加面的精髓在于“加”的仪式感,每碗仅五六根面条,刚好盖住碗底,客人一口吃完,店主便立刻续满。如此往复,食客桌上的小石子越堆越高,趣味横生。
于是,“加加面挑战”,成了餐馆里最热闹的环节。普布夫妻俩定下规矩:谁能打破吃加加面的纪录,就送5斤芒康红酒。2023年1月4日,来自安徽省淮南市的汉族小伙王凯,一口气吃了79碗,是店里的“纪录保持者”,至今无人打破。普布笑着说,这个挑战不是噱头,是盐井加加面的传统,就是想让大家热闹热闹,感受一下康巴人的豪爽。
2018年,普布夫妻俩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昌都市文化局和芒康县文化局给他们颁发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芒康‘加加面’”牌匾。“当时特别荣幸,文化局的人跟我们说我们通过餐馆,让更多人了解了芒康的美食和文化,这里就是芒康文化在拉萨的一个窗口。”普布告诉记者,有时候他就觉得,这碗面不仅是生意,更是给老乡们的一份慰藉。
情系拉萨:把“驿站”传给下一代
如今,普布已年过半百,他们的餐馆也开到了阿里、林芝等地,“阿里的餐馆现在是亲戚在帮忙打理,林芝的餐馆是我老婆在照顾。”现在儿子也回到了拉萨,帮着打理餐馆的生意。普布打算,等自己以后退休,就将这家店和手艺都传给儿子,希望儿子能将家乡的文化和特产继续传承下去。
现在的普布,还是会经常回芒康。每次回去,他都会帮亲朋好友带些拉萨的礼物,也会把他们的特产带回拉萨卖。除了帮助售卖红酒和盐巴外,他们也很重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拉萨的教育资源比老家好,亲戚的孩子来拉萨求学,我们都是鼎力支持。”于是,普布的家,成了亲戚朋友孩子们求学的“临时驿站”。每个来借读的孩子,都能在普布的家中找到归属感。这份归属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我和妻子商量好了,等儿子能完全撑起餐馆,我们就回芒康住一段时间,看看老家的雪山,尝尝老家的红酒。”想着以后的生活,普布露出轻松的笑容。有人问普布,在拉萨这么多年,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他想了想说:“不是开了多大的餐馆,也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到我们芒康的加加面得到发扬,老乡们能在我们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夕阳下,餐馆的玻璃门上,“芒康加加面”的招牌泛着暖光。这碗在拉萨熬了20多年的加加面,不仅熬出了夫妻俩的烟火人生,也熬出了一份跨越地域的情谊,而这份情谊,还将在下一代人的手里,继续温暖着每一个来拉萨的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