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青春共舞促交融 文化互鉴聚同心

—西藏民族大学以歌舞为桥深化民族团结

2025年11月03日 08:2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歌舞社团的成员在一起排练锅庄舞。通讯员 尼玛曲桑 摄

节日的西藏民族大学校园广场别样热闹,欢快的锅庄旋律响起,身着藏装的学生们便自发围成圆圈,踏着整齐的舞步,尽情释放豪迈与热情。

起初,来自山东、山西等省份的学生,或驻足凝望,或在圈外试探地跟着节拍轻挪脚步。“来呀,一起跳!”热情的邀约、灿烂的笑容、鼓励的眼神,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迈开步子,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只要踏进这个‘圆圈’,就能很快融入。”2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曹杰至今记得第一次加入时的场景。那时的他动作尚显生涩,手脚总跟不上节奏。可他很快发现,身边的藏族同学放慢了舞步,带着他踩准每一个节拍。

“锅庄最动人的从不是复杂的技巧,而是那份不分你我的节奏感,是心手相连、同心共情的和谐与温暖。”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歌舞社团负责人久美多吉道出了共舞的真谛。

如果说广场上的携手共舞,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那西藏民族大学谐园4楼排练厅内,一场场充满挑战与创造力的“文化对话”,则藏着师生们对文化交融更深层、更自觉的追求。

舞者们将藏族舞蹈的韵律与古典舞的身韵之美精妙融合,既守住民族传统舞蹈的底色,又为舞姿注入几分柔美飘逸的气韵;将陕西非遗“华阴老腔”“安塞腰鼓”元素融入创作,精准把握藏族舞蹈“稳”的底蕴与腰鼓“狂放”的张力,成了这段探索中最核心的课题。

“团队反复拆解旋律结构,在歌曲高潮部分巧妙嵌入秦腔‘高亢悲凉’的拖腔——这一融,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的风格,反而让‘对故乡山河的深情’更具穿透力,学生们说‘既听出了西藏的远,又品到了家乡的近’。”忙碌间隙,西藏民族大学教师刘睿分享了那场将西藏民歌与秦腔某些唱腔特点相融合的“跨域创作”的难忘经历。在她看来,这绝非两种艺术元素的生硬拼接或简单叠加,而是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它打破了不同文化背景艺术表达的壁垒,让藏地歌舞与关中文化实现了对话、碰撞与共生,最终抵达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佳境。

在咸阳老街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歌舞社团的成员们挥袖旋身、翩跹起舞,悠扬的古老弦乐在街巷间流淌,赢得过往行人纷纷赞叹。演出结束后,不少市民主动围拢过来,有的探寻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故事,有的兴致勃勃地跟着比划“踢踏步”。

来自日喀则市的藏族姑娘卓玛,对这种“传递”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初入大学时,她怀着对家乡舞蹈最纯粹的热爱加入了社团,“那时候跳舞只是觉得快乐,想把家乡舞蹈的美展示出来。”从校园广场到咸阳老街,从高校礼堂到社区广场,卓玛和伙伴们的舞台,不断地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她的心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在我才明白,我脚下每一次腾跃、衣袖每一回舒展,都不只是‘跳舞’——而是用旋律向外界讲述西藏的故事,以舞姿传递雪域高原与关中大地相知相融的心意。”

从校园广场的“共舞”,到排练厅的“共创”,再到舞台内外的“共传”,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歌舞社团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文化如何从单向展示到深度共享、从传统传承到活力创新、从校园一隅辐射社会大众的温暖叙事,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抽枝展叶的最美见证,昭示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路,必将愈发宽广、愈加深远。(记者 王莉 通讯员 化睿云 实习生 贾亦婷 毛志慧)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