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恂,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学与科研并重型骨干专家,目前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跨喜马拉雅地区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聚焦于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周边传播、涉藏传播与民族传播、跨文化传播与危机管理等方向,于2019年和2023年连续受邀参加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今年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特邀国际传播顾问,参加2025·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和首届西藏国际传播大会。论坛期间,围绕讲好西藏故事、认知传播、算法叙事、跨文化传播等关键词,詹恂教授接受了西藏日报的专访。
记者:在全球化传播格局不断重塑的当下,西藏作为中国形象和国际舆论场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国际传播的质量与效能,直接关系到外界对中国整体国家叙事的理解与认同。那么,讲好中国西藏故事,遇到了哪些挑战,应该如何破局?
詹恂: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算法推荐重构了信息的生产、分发与接受机制,全球传播秩序正从“编辑逻辑”转向“算法逻辑”。在这样的背景下,讲好中国西藏故事,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问题,更是认知构建与算法参与的问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关于西藏的国际舆论叙事主要由西方媒体主导。他们通过特定的叙事框架,将西藏塑造成浪漫化、神秘化,甚至政治化的“他者”。而真实的西藏,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优先、文化多元的现代化西藏,却往往被误读。这种“认知偏差”,一方面源自传播渠道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也源自算法机制的“选择性放大”。强化既有偏见,制造信息茧房,使得理性声音被淹没在算法海洋中。所以讲好西藏故事需要对传播格局进行重塑,打破固有认知,以主动建构叙事和精准传播的方式,实现从“被观看”“被讲述”到“被理解”。
记者:您认为在西藏国际传播的实践中应从哪些层面来实现跨文化传播?
詹恂:首先,认知是国际传播的起点,西藏的发展实践由义务教育普及、生态保护机制、民族团结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构成事实层面的传播素材。然而,单纯的数据与陈述往往难以打动国际受众。应当通过语义重塑,将“发展叙事”转化为“生活叙事”,用可感知、可共情的故事呈现事实背后的价值。然后,应主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高原叙事”,提出具有自主议题权的传播框架,实现议题重塑,使西藏形象从“问题场”转变为“文明场”。最后,国际传播不只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转译,不断优化语态,降低理解门槛,增强价值共鸣。
记者: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特邀国际传播顾问,您觉得近些年西藏国际传播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詹恂:在叙事温度方面,从过去的宏大叙事到以人物为中心的“微观视角”,通过当地医生、农牧民、教师、僧人等普通人物的日常叙事,展示西藏社会的真实质感,让新时代西藏的发展得以被看见。在视觉叙事方面,影像具有超越语言的共情力量,通过纪录片、短视频、互动展览等形式,将西藏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和各族群众的笑容,以视觉语言呈现给世界,以强调平视与共感。在文化互鉴方面,共情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共鸣,通过音乐、艺术、非遗、宗教哲学等领域的民间交流与国际合作,让世界理解西藏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精神家园,体现“多样性中的和谐”这一价值。通过三个方面叙事创新实现了从情感链接到文化共振。
记者:未来,西藏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有哪些?
詹恂:一方面,西藏国际传播实践应注重平台融合、技术赋能与主体协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国际受众画像分析,识别不同国家、年龄、文化背景的群体对涉藏议题的兴趣与情感态度,从而实现精准内容分发。另一方面,西藏国际传播不能局限于英语维度,在形成以汉语、藏语、英语为核心的多语体系后,还将依托西班牙语、法语、尼泊尔语等区域语言,拓展南亚、欧洲和拉美受众圈。
记者:最后,请您谈一下西藏国际传播的目标,并给予相关发展建议。
詹恂:认知是理解的起点,共情是理解的深化。因此,西藏国际传播的目标,不仅在于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西藏,更需打破单一主体发声模式,形成多元协同格局,构建起“政府—学界—媒体—民间”联动机制,通过真实、立体、开放的叙事策略促进国际社会对西藏社会发展、人文生态与民族团结的认知转化与情感共鸣,实现从“说服型传播”向“共情型传播”的转向。
具体而言就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议题策划,学界承担学理研究与话语建构,媒体负责内容创新与渠道运营,民间组织与青年个体参与跨文化交流与故事创作,共同形成多声部合唱的传播格局,最终让世界理解并感受一个生动、多元、自信的西藏,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