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了千百年的金沙江在川藏交界处的崇山峻岭间,硬生生劈出一道深邃险峻的“V”形峡谷。一座坝高217米的特高拱坝横亘在峡谷间——这便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双曲拱坝——华电金上叶巴滩水电站。近日,这座超级工程正式下闸蓄水,不久后,总量达224万千瓦的清洁电能将由此奔腾而出,点亮万家灯火。
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是一段跨越二十余载的艰辛跋涉与智慧攻坚。时光回溯到本世纪初,当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成都院”)的第一批地质队员背负罗盘、手持地质锤踏入这片土地时,面对的是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
“那时候哪有什么像样的营地?就是几顶帐篷搭在山坳里。”参与早期查勘的老队员李华记忆犹新,“夏天闷热得像蒸笼,蚊虫咬得人浑身是包;冬天大雪封山,帐篷里温度能降到零下十几度,晚上睡觉要裹好几层棉被,早上起来,脸盆里的水都结了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地质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了近八百公里的规划河段。磨秃了尖的地质锤、磨穿了底的登山鞋,陪伴他们翻越无人踏足的山脊。昏暗的油灯下,他们一笔一划绘制的地质素描图和记录的数十万组岩体数据,为叶巴滩水电站的诞生打下了最坚实的根基。
叶巴滩水电站的“超级”之名,不仅源于其宏大的规模,更在于它需要攻克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高寒高海拔环境下建设特高拱坝、处理距坝基最近仅数米的深卸荷带、应对复杂交织的地质结构……每一项都是对建设者技术与勇气的极限考验。
其中,深卸荷带是横亘在坝基建设面前最大的“拦路虎”。这种因长期地质作用而松弛、破碎的岩体区域,在传统认知中被视为特高拱坝的“建设禁区”,成都院设计团队历经数百次模拟计算与现场试验,最终得出振奋人心的结论:经过科学的工程处理,深卸荷岩体完全具备承载特高拱坝的能力。
这一认知的突破带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两岸坝基的嵌入深度得以优化30米,直接节约工程投资约28亿元。同时,团队研发的断层精准灌浆技术,对坝基周边断层进行了全面加固,确保大坝达到特高拱坝的安全标准。“这相当于给大坝装上了‘双保险’,既减轻了基础负担,又增强了整体稳固性。”项目技术负责人李竞波形象地解释道。
科技为工程建设插上了提速的翅膀。人工测量、手绘图纸的传统勘察方式在这里被无人机倾斜摄影、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取代。无人机掠过坝基上空,高精度影像迅速生成实景三维模型,岩体裂隙纤毫毕现;
智能算法自动处理海量数据,快速生成岩体质量参数,使勘察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了整整3倍。地质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积极连锁反应:在边坡顶部保留部分卸荷拉裂岩体,边坡开挖高度降低50米,工期缩短135天,综合节约投资超过6000万元。这项技术创新荣获全国“龙图杯”大赛桂冠,成为行业内的典范之作。
面对高寒高海拔地区混凝土温控和冬季施工的世界性难题,设计团队依托多年技术积累,与参建单位高效协作,成功实现了在我国高海拔严寒地区首次大坝混凝土全年无间断高质量施工的壮举,并创下了大坝无一条温度裂缝的工程奇迹。通过精密的工期优化和蓄水规划,将导流洞下闸至首台机组发电的工期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8个月大幅优化至3个月。
作为“西电东送”的关键一环,叶巴滩水电站承载着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发展的双重使命。建成后的电站每年产生的清洁电能,将有效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同时,它还将与金沙江上游梯级电站群联合调度,显著提升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为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始终被置于重要位置。设计团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竭力减少对山体的大规模开挖;在库区周边系统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努力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他们的目标,不仅是建造一座功能强大的水电站,更是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示范工程。
如今,闸门已沉落江心,湍急的金沙江水在此渐渐汇聚成库。奔流不息的江水,即将转化为照亮未来的清洁动能。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