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雕琢塑像的边巴。
在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一楼东侧的转角处,藏着一间安静的工作室。轻轻推门,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下了脚步。这是边巴的泥塑工作室,也是藏族泥塑艺术在沉淀中默默生长的地方。
年过半百的边巴,已在泥塑世界里耕耘了三十余载。作为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泥塑于他,早已超越了一门手艺,成为一种生活的状态——手中慢工,心底细活。他不仅守护着这门古老技艺,更在每一抔泥土中,延续着它所承载的精神与温度。
手中泥,心中有像
采访那天,边巴正坐在窗边,手中握着一把小巧的塑刀,细致地雕琢着一尊塑像。阳光斜斜地落进来,把他整个人镀上一层暖色。他低着头,目光随着手势移动,专注得像在完成一场仪式。
工作室不大,却处处沉淀着时光的痕迹。每一件泥塑,都像是从他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生命。它们被安静地陈列在柜子上,无声讲述着一段段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边巴出生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一个小村庄,童年清贫,却从未磨灭他对泥土的亲近。二十岁那年,他拜入哲蚌寺高僧洛桑丁增门下,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学艺之路。如今,他已带出七位能够独立创作的徒弟。
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愿意静心学习泥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边巴坚持免费教学,只希望这门技艺能够延续下去。他深知,耐心与持久的兴趣,是学习泥塑最珍贵的品质。他常对徒弟们说,无论进度快慢,都要保持对泥塑艺术最初的那份热爱。
边巴手中的泥塑,从选土开始就格外讲究。不是所有地方的泥土都适合制作泥塑——日喀则和林周等地的土质较为理想。至于土的种类也有说法,区别于制作陶器所用的土,泥塑所用的土即使不经烧制也不易开裂。再细致到取土的位置——山顶的土壤常含细石,会影响塑像的结构与外观;山脚的土也可能混有杂质,不适用;最好的选择来自山腰的土壤,而识别它们,则需要依靠手艺人代代相传的经验与直觉。
因此,选土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传承。手艺人不仅要了解土壤的特性,更要具备辨别土质的能力,才能确保每一件作品最终呈现的状态。
一尊像,千般功夫
藏族泥塑是一门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其制作过程严谨而细致。边巴以一尊泥塑像的诞生为例,娓娓道出其中的基本流程。
制作之前,手艺人首先要深入学习《造像度量经》。这部典籍系统记载了传统塑像的尺寸比例与造型规范,是塑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美学准则。
接下来是选料。需选取适宜的泥土,再配以加工后的亚麻——这种亚麻也是制作藏纸的原料之一。将二者均匀混合,调制成柔韧适中的泥料,方可开始塑形。
塑造过程从底座起步,逐寸向上推进,每一刀都需凝神屏息。尤其脸部塑造,这是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最考验手艺的部分——多一分、少一分,都可能影响整体的神韵。
塑像初具形态后,最好让其自然阴干。若使用热风或其他方式加速干燥,很可能导致开裂,影响整体的完整性。
待完全干透,便进入上色阶段。手艺人运用传统颜料与技法,为塑像赋予鲜明而生动的色彩。最后,对脸部进行镀金处理,并完成“开脸”——这是对面部的最后修饰,一点一刻,皆是为了让神态更加完整、灵动。
整个过程,短则一月,长则半年。这是一场极考验功夫的工作,更是手艺与内心的对话。
在传统与当下之间
从桑耶寺到布达拉宫,边巴参与了许多西藏古建与寺庙的塑像修复工作。在他的工作室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尊复刻的吞弥·桑布扎——藏文创造者泥塑,边巴通过这尊泥塑,将吞弥·桑布扎的智慧与精神,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永久地定格在了时间的长河中。而那件当初为布达拉宫制作的“曲杰”面具,更是他技艺的集大成之作。纹饰繁复精致,色彩和谐鲜明,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他对泥塑艺术的极致追求与自我超越。
泥塑是边巴毕生的追求,也是一家人生活的支柱。妻子没有工作,家庭的日常开支,几乎都靠他一件件作品慢慢累积。日子虽不宽裕,他却始终遵循着传统手艺的节奏——不求快,不贪多,只愿把每一件作品都往细里做、往深处磨。“每当完成一件作品,特别是得到别人认可时,心里就特别高兴。”边巴轻声说道,神情腼腆。
正是这份执着,让他的作品跨越山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他的泥塑以细腻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也让藏族艺术在国际舞台上静静绽放。2016年,他受邀参加首届西藏造像艺术博览会,作品再次成为焦点——既延续着传统技法的精髓,亦融入了当代审美的新意,让古老手艺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希望更多人通过展览,看见藏族泥塑的美。”边巴说道。从高原一角的工作室,到世界瞩目的舞台,他始终以双手默默讲述着一门手艺的温度、一个民族的声音。
除了承接传统塑像与羌姆面具的定制,边巴也开始创作小尺寸面具,作为适应时代的尝试。这些作品深受游客喜爱,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其中护法“曲杰”面具尤其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
在创作这些文创作品时,边巴常面临成本与传统的权衡。为控制价格,他有时会选用化学颜料,但仍严格遵循传统流程,并在彩绘后涂抹清漆,以增强耐久与美观。而对追求传统质感的客人,他也会提供使用唐卡矿物颜料的选项——虽然成本更高,但色彩更纯净持久。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
边巴始终对艺术的未来充满期待。他希望能参与更多文化交流,让藏族泥塑走向更远的地方。他相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在这间安静的工作室里,时间仿佛走得很慢。边巴依然每天坐在窗边,一捧土,一把塑刀,一尊未完成的塑像。泥土在他指间流转,文化在无声中延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