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林芝市连续九年空气质量全国第一

2025年11月17日 10:3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_西藏商报    记者 梁兰
分享到:

游客在草湖体验划船。(资料图)

11月14日上午,林芝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召开。作为藏东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林芝市始终将生态保护视为“国之大者”和“头等大事”,通过污染防治、法制保障、产业转型、生态富民等多元举措,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跑、生态优势加速转化、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林芝篇章。

污染防治纵深推进

生态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蓝天常在、碧水常流、净土常存”,这是林芝市生态文明建设最直观的写照。近年来,林芝市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项行动,高质量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林芝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在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99.7%以上,“林芝蓝”成为城市最鲜明的标识;全市21个地表水断面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13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满足Ⅲ类水要求,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清澈的河水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生机;7县(市、区)驻地垃圾填埋场全部建成投用,建立起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处于自然本底状态。2022年,林芝市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和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此外,巴宜区主城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全市生态质量连续多年综合评价为一类,藏东南生态屏障日益坚实。

法制产业双轮驱动

绿色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生态保护离不开制度护航,产业转型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法制建设方面,林芝市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出台《林芝市雅鲁藏布江保护条例》《林芝市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林芝市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等20余部法规规章;已施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数量占全市地方性法规总数的37.5%。同时,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类管理名录,认真贯彻生态环境保护属地管理责任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推动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产业转型方面,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先后扶持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推动工业产业向绿色高效转型;全市清洁能源已建在建装机达492.92万千瓦,朗县、工布江达县光伏+储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实现集中新能源项目从“无”到“有”的新突破,为城市发展提供清洁动力。

林下经济与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生态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建设茶叶、藏猪、林果、藏药材、食用菌、高原渔业六大基地,试点发展林下灵芝、天麻、羊肚菌种植及高原冷水鱼、林麝、梅花鹿养殖等产业链经济。目前,全市商品鱼虾类养殖达248.84吨,产值846.37万元;墨脱县引导群众种植金钗石斛等林下资源上千亩,引入企业研发5种特色保健食品;全市蔬菜、茶叶、林果、林下经济有效产出面积分别达4.59万亩、5.4万亩、7.44万亩、1.1万亩,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此外,天然饮用水产业加速崛起,农夫山泉项目于6月投产运行,截至9月底实现产量1.3万余吨,产值1180余万元;林草碳汇工作全面推进,完成本底调查,为碳汇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截至目前,林芝市拥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占自治区22%;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占自治区20%。

生态富民惠及民生

良性循环助力共同富裕

林芝市始终坚持以生态富民增进民生福祉,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形成“参与—保护—受益”的良性循环。

生态旅游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引擎。围绕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出“春赏桃花、夏沐林海、秋观山色、冬享暖阳”系列旅游产品,依托桃花旅游文化节、雅鲁藏布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构建大循环旅游产业链,开发雅鲁藏布大峡谷、G318红色旅游、G219边境游等特色线路,不断拓宽入林旅游市场。2025年1至9月,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05.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30.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0%和8.97%,生态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让农牧民群众吃上了“生态饭”。2024年以来,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实现收入3.2亿元;各类旅游业主体带动农牧民就业4.8万人次,实现收入1.25亿元。墨脱县荷扎村通过“农旅融合”摊位经济,将手工茶、红米等土特产推向市场,2024年营收达40余万元;察隅县推广种植茯苓2240亩,带动3000余名群众增收500余万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为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群众,林芝市还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加密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数据联网共享,拓宽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渠道;开展大学生创业帮扶和农牧民技能培训,组织返乡大学生、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参与种养殖技能培训,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将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融入生产生活。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