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桑日县让生态破坏者“买单”又担责

2025年11月18日 16:0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法制报    
分享到:

本网桑日电(记者 彭琦 见习记者 土旦仁青)近日,在审理三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案件中,山南市桑日县人民检察院与桑日县人民法院坚持惩治与修复并重,将“刑事追责”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得以具体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据了解,旦某等11名被告人为谋取私利,擅自进入思金拉措附近山脉共采挖野生大花红景天1121株。行政机关接到督促后迅速响应,对三起案件受损区域集中开展勘查定损与生态评估,结合植被恢复成本,精准核算出每起案件对应的生态损害赔偿金额。鉴于案件均属同类生态破坏行为,且部分涉案人员有明确悔罪表现,行政机关决定借鉴“打捆磋商”高效模式,对三起案件11人同步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磋商会上,检察院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围绕野生红景天的生态价值、非法采挖的危害后果、赔偿费用的计算依据等核心问题提出支持磋商意见,最终,行政机关与11名涉案人员均达成一致,同步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约定涉案人员需在规定期限内,一次性或分期缴纳对应数额的生态损害赔偿费共计70816.99元人民币,所缴费用将专项用于异地补植工作。

被告人移送至法院后,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邀请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以及村干部、护林员等50余人现场旁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综合考量各被告人犯罪情节及认罪认罚情况,桑日县人民法院分别判处1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到三年不等的刑期,均适用缓刑,并处罚金。

“对同类案件集中磋商,既统一了执法尺度,又大幅提升了修复效率。”承办检察官表示,相较于个案单独办理,“集中磋商+费用代偿”模式既降低了司法与行政成本,又避免了“一罚了之”的弊端,让生态修复有了明确的资金保障,确保了每一笔赔偿费都用在生态修复“刀刃上”,以“检察蓝”护航桑日“生态绿”。

三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案件的办理,不仅有力震慑了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行为,也彰显了守护高原生态安全的坚定决心,更传递了“破坏生态必担责、法律红线不可越”的鲜明导向,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家园”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推动形成了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生态保护氛围。


责任编辑: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