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场四级高难度手术成功进行。陕西省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专家、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杨杰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成功为55岁藏族农牧民加比实施腓总神经损伤马蹄内翻足截骨矫形术。这台填补阿里地区医疗技术空白的手术,不仅让受病痛折磨10年的患者重获站立希望,更彰显了陕西医疗援藏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兴医”的深度跨越,是健康中国行动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十年顽疾桎梏人生——
援藏专家点燃希望之光
“若不是陕西来的专家,我这辈子恐怕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术后查房时,加比紧紧握住杨杰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与重获新生的光芒。
时间回溯到10年前,加比在羊圈劳作时,不小心被石头砸伤右侧小腿。因地处偏远、医疗资源匮乏,他未能及时得到规范诊治。随着时间推移,加比右侧踝关节逐渐出现马蹄内翻畸形,行走能力持续恶化。近一年来,他已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辗转多地就诊均因手术复杂、风险极高被告知“无法治疗”。
转机出现在陕西省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驻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后。听闻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专家杨杰坐诊,加比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预约了门诊。经过细致检查,杨杰明确诊断:患者当年外伤致腓总神经损伤,延误治疗引发胫骨前肌、趾长伸肌等多组肌肉萎缩,肌力失衡形成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必须通过手术重建肌力平衡、矫正骨性畸形,否则患者将彻底丧失行走功能。”杨杰的诊断,为绝望中的加比点亮了希望之光。
攻坚克难填补空白——
跨省联动护航生命之舟
这台矫形手术属于国内最高级别四级手术,需同步完成跟腱延长、腓骨截骨、多关节融合、肌腱转位、前足矫形等多个复杂步骤,对器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而阿里地区此前从未开展过同类手术,手术器械与内固定物的缺失成为首要难题。
“患者的期盼就是我们的责任。”杨杰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孙习辉立即展开相关研讨。在陕西省第十一批援藏医疗队队长、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医院院长张小刚的统筹协调下,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器械调配迅速启动。通过陕西援藏医疗资源联动机制,所需特殊手术器械及内固定物从区外紧急调运至阿里。与此同时,医护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方案,针对高原麻醉风险、术后康复等问题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正式开始。杨杰带领团队精准实施跟腱延长、腓骨截骨、胫距跟关节融合,随后完成胫前肌腱转位、趾长伸肌腱紧缩等关键操作。为同步治疗前足畸形,团队还实施了第一跖趾关节融合、第2趾肌腱转位、闭合穿针矫形固定。历时2小时30分钟,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足部畸形得到彻底矫正。当家属看到足踝恢复正常形态时,紧紧握住专家的手,泪水交织着笑容,连连道谢。
技术扎根高原沃土——
陕藏携手共筑健康长城
这台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是陕西“组团式”援藏医疗成效的生动缩影。自第十一批援藏专家进驻以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已接连诞生多个“地区首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手术挽救危重外伤患者、数字化导板引导下不翻瓣微创种植术填补口腔诊疗空白、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修复术等。让阿里地区患者免于异地就医。一项项技术突破,一次次生命救援,彰显着陕西援藏医疗队的实力与担当。
“援藏不是完成一台手术,而是要留下一套技术、培养一支队伍。”杨杰抵达阿里地区后,始终将技术带教放在重要位置。他向当地医生详解术前评估、手术方案制定以及术中肌力评估、截骨定位等核心技术要点,通过“手术带教+康复指导”的模式,手把手传授经验。这种“沉浸式”带教,正是陕西医疗援藏的核心思路——不仅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尖诊疗服务,更通过技术传承实现“大病不出阿里”的目标。
陕西省第十一批援藏医疗队队长、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张小刚说,陕西对口援藏31年来,已累计选派312名“组团式”医疗人才,推动1300余项新技术在阿里落地,760种大中疾病实现本地救治。从雪域高原的诊室到灯火通明的手术室,陕西援藏医疗专家用精湛医术跨越山海,用责任担当践行初心。正如加比术后所说:“是陕西来的专家让我有了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这份恩情我们一家人永远记在心里。”
手术灯熄灭,但加比眼中的生活希望重燃;器械归位,留下的是可以造福一方的技术火种。在陕藏同心的接力奋斗中,越来越多的高原患者正迎来新生,而“带不走的医疗队”正让健康之花在雪域高原持续绽放。这不仅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医疗救助,更是一场心手相牵的守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