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点30分,晨光熹微。在拉萨八廓街附近的一个社区里,居民桑吉拎着分好类的垃圾袋来到智能垃圾分类箱旁,熟练地扫码、投递,电子屏实时显示:“本次投递3.2公斤,获得16积分。”在她身后,排列整齐的四色垃圾桶已成为社区的“新成员”……这样的场景在西藏的城镇和乡村随处可见。截至目前,全区共投放6万多个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包括93套智能回收设备和26个积分兑换超市。市民可以用收集的可回收垃圾兑换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体系正在高效运转。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全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超过99%,建成318座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覆盖7市(地)所有县区和409个乡镇,日处理能力约5100吨。
据了解,面对高寒缺氧的特殊环境,工程师们创新研发了适合高原的垃圾处理技术。通过增温保温和设备改造,即使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垃圾处理设施也能稳定运行。此外,正在编制的《高原地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技术规程》,也将为高海拔地区的垃圾处理提供“西藏方案”。同时,针对农牧区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户(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的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目前,全区近700个乡(镇)中,148个乡(镇)建有转运站,121个乡(镇)纳入焚烧处理覆盖范围,最偏远的牧民定居点也有垃圾收集点。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各(市)地积极创新模式,多措并举让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见效:林芝市引进40个自助投放垃圾分类“阳光房”,居民通过手机注册后,可以将家中的玻璃、金属、纸张等可回收物投放到“阳光房”,收益直接提现到微信钱包。“阳光房”运行至今,已回收92.5吨可回收物,为居民创造收益9.6万余元;拉萨市建成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让这座城市在全区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山南市的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不仅解决了垃圾填埋场库容告急的问题,还累计节约标准煤7万余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正成为雪域高原的新时尚。”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年来,我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已覆盖30余万人次,特别是“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了6万余人次。
据悉,我区还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力争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分类参与率和资源化率达到60%。这意味着更多的垃圾将获得妥善处理,更美的雪山草原将得到守护。(记者 董国峰 见习记者 土旦仁青)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