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我的援藏时光

一位博士后女军医的援藏日记

2015年05月14日 16:43    
分享到:    
军医组成的医疗队给藏区人民送去了健康  编辑同志:  近年来,南京军区第85医院4次派出医疗队到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申扎县人民医院进行对口医疗支援。  日前,这个医院展出了部分医生援藏的日记和照片。其中,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张昊的援藏日记,真实朴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对藏族群众的深情。我们将她的日记推荐给军报,以飨读者。  南京军区某部 孙燕、本报特约通讯员 丁勇  附:张昊的援藏日记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天气 多变(申扎天气一天变化几次)  今天按照原计划下乡,去的地方叫卡乡。   早晨出发前,我、孔晓东、王魁照例去县医院病房转了一圈。令人高兴的是,8月30日送来的脑外伤病人目前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已经度过危险期,我们悬着的心暂时放了下来。  去卡乡的路很远,而且颠簸得厉害。在辽阔的藏北草原上,一条土石路延伸向天际,路边偶尔闪过几排土房。草原上不时有牦牛群和羊群出现,湿地里有零星的黑颈鹤和黄羊悠闲散步,看见我们的车也并不惊慌逃避。土石路转了几个弯,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水泥大桥,桥下奔流着达龙藏布河水。过了桥,车子开始爬坡,几座雪山横亘在面前。经过几个大弯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山口。地面上是还没融化的冰雪,天空中飘起细小的雪花。经过快一个月的适应,我们在这海拔5000多米的高度并没有感到明显不适。  过了山口,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刚才的阴霾一扫而光,蓝天白云下,几处高原湖泊散落在草原上,构成了一幅绝佳的风景画。我们的目的地——卡乡就坐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早有许多牧民等候在乡政府的门外。我和孔医生、王医生每人由一个卫生系统的藏族同志做翻译,一个一个地接诊病人。大多数病人得的都是在申扎最常见的胃炎、胆囊炎、骨性关节炎,而且多数都呈现慢性病变特征,有的还相当严重。一天下来,我们共看了70多个病人,比起上次在巴扎乡看了100多个病人,并没有轻松到哪里去。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申扎的医疗卫生状况仍然需要我们援藏医疗队和当地的医生长期、共同地努力,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善。  当我们离开卡乡的时候,卡乡的乡长、乡党委书记及其他工作人员一起送了出来,为我们献了哈达。在回县里的路上,洛桑院长问我们什么时候有空,说一个叫格桑卓玛的病人要给我们献哈达。格桑卓玛是我们刚到申扎时正在住院的一个病人,当时以急性胃肠炎收入院,但入院后表现为进行性的肢体乏力。经过孔医生检查,确诊她是急性脊髓炎。这不是一种常见病。当时县医院无法化验血电解质,经过我们医疗队和医院领导、卫生局领导讨论,决定让她转到拉萨市的医院治疗。可是,格桑卓玛的家中根本没有治疗的钱,在这之前几天,连她输液的30多元钱还是医生次仁吉巴为她垫付的。在决定转院的第二天,次仁吉巴医生和护士次仁巴姆用了一天的时间,在县城里挨家挨户地为她募捐到了2900多元钱,我们医疗队又为她捐了200元钱。尽管如此,这点钱与她到拉萨治疗的费用相比,仍是杯水车薪。最终,她的家属决定放弃转院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医疗队在取得县卫生局、县医院领导的支持后,决定给她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奇迹终于出现了,格桑卓玛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现在已经能起床行走,原来出现的一些病症都已缓解。我们一致决定,接受格桑卓玛的哈达,并与她合影留念。  当我们回到县城的时候,太阳已经斜斜地挂在西边地平线上,甲岗雪山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玫瑰色。平凡而有意义的一天又过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