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水静景色明
在日喀则,这已经是第二个中秋节了。去年的中秋节也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月夜是什么样子,已经没有了什么印象,因为那时候还在高原反应的挣扎中。
2008年9月14日是农历的中秋节,藏历八月十四,正是周日。
夜色降临,日喀则市到处是一片祥和,悠然的路灯驱赶了傍晚的余晖。路上的车辆少了,人多了——携手漫步的家庭,并肩游玩的藏、汉同事……每个藏餐厅,每家餐馆饭店,门面装饰一新,门前挤满了各式的车辆,里面不时地传出来的是亲朋好友的举杯和声声的祝愿;最欢快的是孩子们——穿行在饭厅的饭桌之间,穿行在走廊之上,在楼梯上爬上爬下,玩耍在大门口;无论是臧家孩子还是汉家孩子互相追逐着,捉着秘藏,说的是共同的普通话,那样的欢快,那样的祥和,伴着淡淡的夜色,伴着柔柔的灯光,伴着门前吉祥闪烁的霓虹灯。
最热闹的应该是林卡,除了灯火辉煌的装扮,还有琳琅满目的歌舞,相聚的人们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糌粑,围坐在一起,时而说笑,时而翩翩起舞,还有的或三人或四人聚在一起,哗哗啦啦的摆弄长城,藏族的服务员川行在中间为欢快的人们斟酒倒茶……
今天是阴历的八月十五,苹果等水果熟了,月饼上来了;夜是中秋夜,赏月最好的去处是到水边。
日喀则市就座在年初河的西岸。年河的水,远远的就听到她的声音。沿着河边,扶着护栏,俯视湍急的河水,流浪相击溅起浪花四射,拍打着河岸;浪花声、拍岸声响彻不断,消失在顺流而下。走到桥上,正视河水才见气势磅礴——那哗哗的流水声能和桥的颤动共鸣,站在桥上,能感觉到水的动力;翻滚的浪花,顺着山势顺流而下,勇往直前;借着夜色顺流看去,迎着急流的是幽幽的山,山缝间或云或蓝天,上面飘着淡淡的云,流露出蓝天和星星!
微微北风出来,吹着桥上五彩的经幡,轻柔的抚摸着我的脸;偶尔驶过的车辆会暂时打断水浪与桥的共振。穿过桥面来到桥的南岸,密密麻麻的经幡遮挡了视线,需要拨开才能看到滚滚河水。河水背负着天色,拖着山影蜿蜒而来;远处的,平静明亮;近处的,浪花滚滚流畅。水滚滚南来,经幡悠然南飘,相互迎合着;这,也许能体会出藏族同胞为什么把经幡挂在每座桥上,并且南面的经幡比北面多的原因!经幡是藏民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藏民们都要挑选良辰吉日,举行庆典活动,更新经幡。借着明亮的夜色看上去,显然增添了不少的新经幡。这座桥就是日喀则的门户,叫迎宾桥。
迎宾桥向东北通往拉萨,往正西结着迎宾路,是进入市区的通道,宽广明亮,橘黄色的灯光迎送着来往的宾客。迎宾路的末端就是十字路口,西和青岛东路首尾相接,南北是年河路(吉林路)。沿着迎宾路往北刚刚落成了一个人工湖,湖心岛、湖边亭、高拱桥等分布在湖面上。
湖边周围是绿地,或平地或护坡;人工喷泉不停的划着弧线,弹水伐有节奏的改变弧线方向。走在草地上柔软、潮湿,伴着蒸气散发着淡淡的泥土的清香;小草上挂满了水珠儿,随着天空中星星(也许是街市的灯)在闪烁,倒映着淡淡的光芒;土地上仿佛飘动着一层轻纱般的薄雾,柔和的月光融合在薄雾里,若明若暗,若有若无,像一脉牵魂梦绕的深情……
湖边亭造得蜿蜒曲折,连着陆地伸进湖里。趴在亭子的护栏上,看着碧波粼粼的湖面,天色经过水的洗礼变得更清新——云清星亮天更蓝;远处那些能在湖面上形成的倒影的山好象有了些生机,因为那些山,白天几乎就是秃山;湖心岛上的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倒影下来仿佛变成了仿佛一座高山。
就一个人这样坐着,独自一个人在这中秋夜看水赏月。因为水中有自己的影子,伴着月光,伴着星光,伴着和祥的城市,这样也许不会寂寞。
湖是新的,水里没有种植什么植物,水面随风起舞,泛起粼粼碧波。清风明月揽入怀,碧波粼粼月中影,这就是水的气量。在家乡,恐怕没有这样的景致,俗话说,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如钻,很难在水边看水赏月,更何况蛙声会影响静谧的月夜。
闲看花开花落,思念伴水流长。夜色如水,月光朦胧,捧起一屡水,也就掬起一缕月光,其中的点点星光就像点燃的心灯。那水就像岁月,随时光从指间悄悄溜过,往事如梦,回忆如歌,纵隔海角天涯,隔不断流水意,剪不断相思情。
在这静溢的月圆之夜,无奈的是寂寞,止不住的是思念;这种相思,可以化作秋风吹皱一湖的秋水。
湖水潺潺流入年河,年河的水滚滚汇入雅江,雅江的水能汇入黄河吗?能汇入黄河该多好,因为黄河就在我的家乡融入了大海。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