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经济搞活的春风吹到西藏,西藏和内地的联系也紧密起来,不少内地人把生意做到西藏,泽当镇出现了农贸市场,虽说小了点,但内地的新鲜蔬菜,瓜果还是丰富了我们的菜篮子,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初步告别老三篇——土豆片、白菜片、萝卜片,过上了滋润的日子。
蔬菜瓜果差不多都是空运到西藏的,价格昂贵,所以菜地还是要种,外援只是个点缀。尤其让人欢欣鼓舞的是改革开放以后,雏鸡雏鸭也坐着飞机来到西藏。每年春天差不多三月底四月粗的时候,街头、单位出现了卖小鸡小鸭的挑担。四五块钱一只,我以前在内地养过鸡,但不知道鸭子怎么养,所以每到春天就买三四十只小鸡来养。
西藏和内地不一样,昼夜温差大,而且屋里没有取暖设备,小鸡特别难养。我们把纸箱子里面垫上棉絮,再铺上报纸——这是尿布。把小鸡放在里面,它们马上挤成一团——冷啊。为了保暖,需要在纸箱里放一到两个暖水袋,但这样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恒温,有时把小鸡烫着了,有时有又太凉,而且还得换水。后来我们发明了灯泡取暖法,将电线连接上一个电灯泡,纸箱盖子上穿一个洞,将灯泡放进去,打开电灯开关,好了,箱子里既明亮又暖和,小鸡们马上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喝水吃米,开心极了。但是,我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时供电紧张,经常停电,一停电,纸箱里面温度骤降,小鸡马上拉稀死亡。为了应付这种情况,我们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当停电的时候,我们就放进暖水袋,盖上盖子,再用棉被包上箱子保暖。最怕停电还不知道,那小鸡就可怜了,很可能要冻得拉稀,然后很快就牺牲了。伺候小鸡是个很琐碎,很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每天剁碎小白菜,泡软大米(西藏没有小米),有时还得在鸡食里放入酵母片、痢特灵什么的喂它们,白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把箱子抱出来,把小鸡撒在菜地里,让它们撒撒欢,晒晒太阳,吃点小菜,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再收回纸箱里。晚上要起来好几次,喂食,喂水,换报纸,比照顾孩子还要悉心呵护,精心喂养,三四十只小鸡到天气转暖的时候幸存下来的最多也就十几只吧。有的鸡看着好好的,不知什么毛病,一个劲地转圈,转啊转的就死了,让人很心疼。养多了就有经验了,小鸡一耷拉翅膀就凶多吉少,往往喂药也无法挽回了。
挺过寒冷的季节换去绒毛的小鸡都是精英,它们越长越壮实,长出尾巴的就是公鸡,尾巴秃秃的就是母鸡,然后有一天,小公鸡突然打鸣了,很难听,伸着脖子,怯怯地。但它很快就长成一只威武雄壮的大公鸡,很厉害,具有攻击性,看到生人老远地它就会昂起头,瞪着眼,有时还乍着翅膀,从它跟前走过,它会突然跳起来鵮人,我的同事李怀民的孩子小飞到我家找我女儿玩,就曾被我家那只大公鸡小孩子鵮到脸,吓得他哇哇大哭。公鸡打起架来不要命,被打败的那只往往身心俱伤,再也恢复不了元气,很快就郁闷死了。但是对母鸡,公鸡特别温柔,见到地上有吃的东西就“咯咯”地招呼母鸡来吃。
大约是国庆节,母鸡就开始下蛋了,春节前后,是母鸡产蛋的高峰期,记得我和女儿每天都有收获,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捡十几个呢。产蛋的季节很短,春天它们就开始罢工了,趴在窝里不出来,往头上浇凉水也不管用,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宰了吃肉,那时我家一个星期就要宰一到两只鸡,这个任务一般是我的学生陈文明或我们的小老乡张志国来承担,我是万万不敢下手的。
在西藏鸡都是在鸡笼子里养。我的学生李之恒事先没和我说,有一天突然就给我送来一个大大的鸡笼子,养几十只鸡一点问题没有。鸡笼子是用铅丝编的,很结实,再用木头箱子做个窝,晚上鸡进窝里,白天就在笼子里活动,冬天,地里的菜都收了,白天就把鸡放出来,让它们自由活动。
回到内地,住在高楼大厦里,再也没法养鸡了,吃鸡蛋鸡肉就到市场上去买,没了养鸡的机会。失去那份乐趣,感觉挺失落的。田园生活,真的挺诗意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