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我的援藏时光

徐国赞的援藏趣忆之二:返祖

2015年05月14日 16:43    来源:山东援藏网    记者 徐国赞
分享到:    

    曾经看到报刊上关于“毛孩”的讨论,专家说那是人类的一种返祖现象。如果说,身上长毛是生理上的返祖,那么,生活上是否也有返祖?大概有的,且不说鲁宾逊海岛上野居就是,即使我们西藏那段经历也该算是。

    早就听说过西藏“有山不长草,四季穿棉袄”,等到身临其境,才信其言并非夸张。西藏高寒,地广人稀,土地瘠薄,物产贫乏。海拔平均4500米,草都不长,谈何树木。庄稼除了青稞豌豆,几无他物。青稞秸秆,是宝贵饲料,牛羊过冬尚且不足,哪有多余取暖做饭?据著名藏学家马丽华讲,西藏至今也没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煤矿或油气田。西藏的太阳能、水能倒很丰富,可惜其时还少有开发。所以,牛粪成了唯一的燃料。但是我援藏先后所在的萨迦县中学和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却都例外。

    1990年,我们刚刚抵达萨迦中学,总务主任就给我们搬来了炉灶。炉子用铁皮铆钉而成,长方体,高、长各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一头开灶口,一头按烟筒,上面两个圆洞,前坐饭锅,后炖水壶,完全为着烧牛粪而设计。正在为不会烧牛粪而犯愁时,总务主任雪中送炭地抱来了一抱枝柴。我们顿感新奇:树枝弯曲,连干带根,浑身有刺,宛然一棵棵向下倒长的盆景松。面对这些小树,我们又愁绪莫名:树株虽小,炉堂里也难整棵地塞入。用手试折,一是多刺扎得慌,二是根本折不动。向主任借砍柴工具,主任却一脸迷茫,既没见过斧子,也不知何谓锯子,只得王顾左右而言他。说,这叫爬地松,非常宝贵,偌大的日喀地区,只有定结县山上4500至5000米的山腰才长少许这神惕之物,因为萨迦县中学兼收定结县的学生,定结县人大、政府予以照顾,连萨迦县委县政府都不敢问津,其他县就不敢奢望。更令我们感动的是,他说,学校优待援藏教师,要烧可以到伙房里买,每斤1角7分钱;若伙房里也没有,则只能到农牧民家里买8元钱一麻袋的牛粪烧了。当我们面对小树无可奈何时,他告诉了我们伙房里的办法,并亲自作起了示范:将一根粗树干斜倚于一块大石旁,然后双手举起另一块大石狠力砸下,树干应声而碎。以后,天天我们就照此办理。时间久了,不免想起了电视片里几十万年前老祖先们的同样行为。其实,考古学上说,即使几十万年前老祖宗们也已经学会了使用石刀、石斧等石器,而我们在已经进入电子化的时代,却仍然用着这不圆不方的大石头!总务主任可不愿多听(也听不懂)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他所关注的是如何节省或是否浪费。

    年底,我调到了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师范学校是响当当的日喀则最高学府、县级单位,校舍新颖,设备现代,地理位置的优越,萨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距离森林茂密的亚东县只有300多公里,学校拉烧柴的东风大卡经常奔驰于亚东。只是这里的柴与萨迦正好相反:萨迦的太小,而日喀则的则太大,全是几搂粗的枯心大死树,一车只能载一截。用一般的斧子锯子对付,那简直是蜉撼大树,想用石头砸,那更是天方夜谭了。但是人们总是有办法的,就是用大锤和錾子解决问题。先将大錾子插入大树的一处裂缝,再用十二磅的大锤猛敲錾子,直至充裂成隙缝,再插入大劈柴继续敲,再后用巨斧依次将大木块劈成成小劈柴。伙房里有专职劈柴工二、三名(劈柴工在西藏是一个单独的工种)。我们援藏教师可以领回大劈柴,至于要将其变为小劈柴,就得成为我们课后业余必修之课了。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虽然较之于萨迦用石头砸已经是几万乃至几十万年的进步了,但一位来西藏的山东大学教授见了,还是摇头长叹,说我们仍处在原始时代。

    不过,辩证法是不错的,有失就有得,有付出就会有补偿。用原始方式劈柴,体会了辛酸,也产生了乐趣;流淌了汗水,也锻炼了身体,更懂得了满足。西藏两年,很少得病,大概与这种不得己的锻炼有关吧?回到内地后,即使厨房里烧的是蜂窝煤,对人家的煤气也不再嫉妒。看来,“返祖”一次也并非坏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