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我的援藏时光

在世界屋脊上过年

2015年05月14日 16:43    来源:西藏记忆的博客    记者 西藏记忆
分享到:    

    在世界屋脊上过年,处处可以看到雪域文化的色彩。作为一名进藏干部,我很想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内地的朋友们。

    节目序曲:打扫庭除 室内装饰

    过藏历年,是藏族同胞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在拉萨,人们对这个节日的关注和重视随处可见。

    早在一个月前,拉萨的藏族群众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我喜欢利用休息的时间到拉萨的大街小巷随便走走看看。过节前,我发现这里家家户户的房屋墙上都泼洒了一层石灰水,干了之后房屋变得洁白如新。许多人家在大门口还用石灰粉在地上绘出“八瑞相”(即八吉祥徽: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和“雍仲”(即卐字)符号等吉祥图案。

    更换室内外装饰也是过年的准备项目之一。最新的藏式门帘像征着新的一年来到了。门檐上悬挂的“鲜普”是藏族地区特有的门饰,由红、兰、黄、白四色组成,更新之后,更加庄重、醒目,给人以安宁、祥和的感受。

    家中的节日准备更是名目繁多。藏历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在客厅里摆上“竹素切玛”,这是一种做工精细、雕满吉祥图案的木斗,木斗中间用木片隔开,一边装满青稞,一边装满糌粑(炒熟的青稞面),上边分别插有酥油花木牌和彩色麦穗。“切玛”的种类、大小各异。我在西藏电视台的600平米演出大厅里看到过一个藏历年晚会使用的高2米、宽1.5米,重达200斤的巨型“切玛”,我和同行们议论,这一定是“切玛”的“世界之最”,可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炸节日食品是藏族家庭主妇的一项重要工作。圆型多环状供品“普禄”、各式油炸食品“桑嘎帕列”、“卡塞”等分别用酥油、青油或橄榄油炸制,吃起来香脆可口。过节前,不少藏族朋友给我送来了这些油炸食品,算上去可以吃一两个月。

    在藏族邻居家,我还看到他们都要在桌面上摆一个用糌粑或石膏做的羊头,藏语叫“洛果”,羊角上还抹了一块酥油。主人还提前半个月培植出一盆青稞苗,过年时就长到四五寸高了,绿油油的叫人好喜欢。这两种摆设和“切玛”一样,都是像征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

    节日前夕要打扫房屋,好几个藏族同事说,因为工作忙,只好用晚上的时间收拾,接连几天都睡得很晚。走进窗明几净的藏式民居,真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感觉。

    除夕前一天,也就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藏族称为“古杜”。这天晚上,人们要吃用牛羊肉和白面做的面块汤—“突巴”。面块中有事先包好的盐、糖、羊毛、石头、炭、辣椒等。吃到炭说你心肠不好,吃到辣椒说你嘴厉害,吃到羊毛说你心地善良,吃到糖说你生活甜美幸福。我在邻居家过“古杜”时,吃到了一块包有羊毛的面块,大家都说我幸运,我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这种雪域西藏流传上千年的古老习俗,具有传统教育的内涵,使人感到新鲜而有趣。

    吃完“突巴”,主妇们要把桌子收拾干净,把屋里所有的垃圾都集中到一起,人们呼叫着把垃圾扔到外面。这种仪式谓之“驱鬼”。“古杜”之夜,我驱车在拉萨市内转了一圈,看到传统的扔垃圾习俗正在改变。过去,各家都把垃圾扔在门口、路口,很影响交通和市容。这天夜里我看到,许多地方都临时开辟了垃圾点,环卫工人四人一组从午夜开始走遍大街小巷,把几小时前人们扔出的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

    风马旗;节日拉萨的一道特有风景

    拉萨城区的藏式房屋多是石头砌成的二层楼,顶上有平台,象征吉祥平安的“隆达”长年在上面飘扬。“隆达”的汉语意思是“风马旗”,形状和图案因地区而异,丰富多彩。每年藏历年都要举行更换“隆达”的仪式(藏语称为“涛随”),过年期间,我在八角街的藏式民居屋顶上看到,这家的“隆达”是五色三角形布旗,挂在树枝上,隆达的五色代表五种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造物:兰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云彩,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江河、黄色代表土地。各色小旗上都印有祈祝吉祥的藏文。在拉萨河畔,在山野之间,各色“隆达”更是琳琅满目,随风摇曳,形成了古城拉萨的一道特有风景。藏族同胞认为,这种风马旗接地连天,可以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传遍大地和苍穹。

    大年初一:民居中的文化气氛 藏餐

    2月8日是藏历火牛新年的大年初一。天不亮,我就被铺天盖地的鞭炮声唤醒了。这一天,在藏族家庭中起床后要喝“观甸”,有的就躺在被窝里喝。这是一种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人参果等食品的热青稞酒,吃起来酸甜可口。按习惯,大年初一各家都不出门,在家团聚。今年,许多地方都搞了团拜活动,街坊邻居、机关职工拿着家中的“切玛”、青稞酒聚集到屋顶上,会议室里,互相祝福,敬献哈达,共庆新春。

    市中心的大昭寺广场,香烟缭绕,祥和、欢乐。大昭寺里里外外装饰一新。东南方的山顶上也飘起了吉祥的松烟。走进八角街,只见身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正沿顺时针方向缓缓向前流动。转经队伍以拉萨市老年居民和各藏区的朝圣者为主。这是火牛年的第一个清晨,人们要把祝福和期望留在这块圣土上。

    藏历年期间,拉萨的千家万户都敞开大门,欢迎亲朋好友和远方来客。

    走进八角街的才旺家中,首先引起我兴趣的是藏柜上的“德嘎”(即供品)。除传统的油炸面食供品外,一字排开的不锈钢盘里摆满了各色食品,在依次叠起的盐、砖茶和重达5斤的酥油等供品的两侧,摆满了柿饼、枣、花生占、葡萄干、杏脯、桃干、冰糖、桔子、广柑、苹果、开心果,还有印度奶桃和美国杏仁。桌上还摆着“切玛”(吉祥斗),汉族传统寿星瓷像,人参果八宝饭、羊头、糖果、供灯等。可以明显感到,这是藏汉结合的节日文化佳作,表现了主人的心境与富足。

    到藏族家拜年,藏语叫“吃切玛”。不论到哪一家,进门第一件事是走到切玛(吉祥斗)前用手轻轻捏起斗中的糌粑,向空中挥撒三下,表示敬天敬地敬人。然后将手中的糌粑放在嘴中吃下去,预祝主人在新的一个里吉祥如意。

    午餐是藏汉结合的自助餐。这一餐有20多道菜,摆在一张长条桌上,首先请老人和孩子先取饭菜,有专人分发盘、碗和筷子,人们顺序用公用筷挑选自己喜欢的食品。在拉萨过年,当然要吃藏餐,这顿饭我吃的是炒灌羊肺、灌肠、凉拌牛肉、“夏布金”(即用各种佐料和新鲜捣碎的生牛肉做成的汤状食品)和奶渣肉汤。

    广播电视节目: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节日期间,打开收音机、电视机、你同样可以感受到浓浓的高原情调。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节目《空中雪莲》、《高原时空》、《对国外藏族同胞广播》先后播出近50组藏历年特别节目,那悠扬而绚丽的音乐天地,把人们带进了雪域文化的氛围,而电台记者格桑丹增与拉萨、阿里、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7个地区、市负责同志的电话交谈又使人们回顾了“九五”起步之年的辉煌。

    电视节目比往年丰富多了。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年轻的电视工作者今年推出了三台晚会:大型综合电视文艺晚会《吉祥的彩虹》、相声小品晚会和首届西藏新年音乐会。节日期间,走家串户,议论这几台晚会是人们的热门话题之一。大家说,西藏终于有自己的春节、藏历年晚会了。老百姓爱看、看得懂、高兴满意。

    《吉祥的彩虹》电视晚会还创造了西藏电视文化发展史上的几个第一:第一次用藏语主持和演出一整台大型文艺晚会;第一次由西藏电视工作者现场直播这样的晚会;第一次在电视中集中展示西藏各地的文艺工作者表演的音乐、舞蹈、相声、小品等高原艺术精品;第一次由西藏电视台的编导和全区文艺工作者举办这个长达3小时40分钟的节目。在内地享有盛誉的藏族歌唱演员益西卓玛、郭瓦加毛吉、拉毛措、亚东、多吉才让也专程赶到拉萨为这场晚会表演。才旦卓玛演唱的《心中的格桑花》满怀深情,风采不减当年。这是近年来她继《一个妈妈的女儿》之后推出的另一首新作。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西藏政协副主席的才旦卓玛对我说,她要继续为人民歌唱,争取再推出几首在国内有影响的好歌。

    由著名藏族指挥家俄珠多吉指挥的西藏首届新年音乐会以高雅欢快的中外名曲为古老的高原文化注入了清新的气息。《春节序曲》、《女战士与炊事员》等的演奏,显示了俄珠多吉对祖国音乐的深刻理解;《卡门序曲》、《拨弦波尔卡》、《轻骑兵序曲》、《蓝色多瑙河》、《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旋律又使人连想起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在,中国的藏族音乐家们也在雪域高原奏响了这些全人类共同的音乐精品。演奏这场音乐会的西藏交响乐团是临时组建的,60余名藏族演员来自全区各地文艺团体。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晚会上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钢琴独奏演员,20岁的俄珠桑姆是国家一级指挥俄珠多吉的女儿,她于去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这次是她首次登台,父女合作,看得出,她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演员。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为这场音乐会题词“雪域交响,曲高合众”,著名指挥家李德伦的题词是“祝贺俄珠多吉指挥97首届西藏交响音乐会演出成功。”

    各民族同庆藏历年

    在拉萨过藏历年的,除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同胞外,还有汉族和我国其它少数民族,节日期间,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民族大家庭的亲情。

    一位叫次仁卓玛的藏族老医务工作者告诉我,藏族大年的初一晚上,她接到好几个内地来的长途电话给她拜年,有的是她五十年代在内地学习时的汉族老同学,还有一位是曾经在西藏山南医院当院长的汉族老同志打来的,他说在青岛看到了西藏电视台上星节目《吉祥的彩虹》,感到特别亲切。

    与我一起进藏的西藏电力厅副厅长老齐是一位蒙古族同志,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能和藏族同胞在拉萨过藏历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表示要保证藏历年期间让拉萨市民和重要部门的用电,让大家过好节。

    在藏族工人阿努家,我见到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李出玉,他是一位朝鲜族,今年25岁,去年主动要求进藏,在自治区国税局工作,负责培训西藏国税干部。他告诉我,这几天他天天和远在万里之处的父母、妹妹通话,他说,在拉萨过年,比在东北还热闹,他非常喜欢这里的欢乐气氛和民风民俗。他有一个藏族名字叫尼玛次仁,是藏族阿妈起的。言谈中我发现,他已经学会了一些藏语日常用语,看得出,他对西藏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过藏历年,世界屋脊又长了一岁,在奔向新世纪的征途上,西藏又踏上了新的里程。

    扎西德勒!向雪域高原上的240万各族人民拜年!

    (1997年2月11日藏历正月初四写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脚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