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三月份我调到岗巴县,第二天就被安排去了工巴楼乡,参加那里的工作组。工作组共七人,只有我一名汉族,中午吃饭时主食只有糌粑一种,我从来没吃过这东西,根本不知道如何吃,傻楞楞地坐在那里看人家抓,他们一边抓一边咕噜咕噜地说着藏语,不一会一位叫普布的女同志递给我一块抓好的糌粑,她告诉我说,很干净的,吃吧。我恭敬地接过糌粑用目光表示感谢后,试探地吃了一口,感觉很甜,于是就放心大胆的吃了起来,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藏族同志怕我吃不习惯,特意在糌粑里放了糖。
糌粑差不多是藏族群众的终身主食。幼儿断奶后就开始吃糌粑,饿了给糌粑吃,哭了用糌粑哄,病号饭是糌粑,来了客人也用糌粑招待,一年到头每天每顿全吃糌粑。当年,很多牧民一年四季操劳在边远牧场上,和外界基本没有沟通,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面包、饼干、馒头和大米饭。他们觉得糌粑是唯一的不可或缺的主食。岗巴县是个半农半牧、以牧业为主的小县,群众的收入主要靠牧业。这里是高寒山区,海拔高气候恶劣,无霜期只有六十天,树也不适应在这里生长,农作物只能种植单一的青稞。青稞虽然适应这里的气候,但是产量却很低,平均亩产达不到一百斤,粮食无法自给自足,不足部分需要到外县通过农牧交换来解决,交换回来的还是青稞。糌粑是用青稞加工制作而成的,所以,当地群众只有每天都得吃糌粑了。
秋收以后,群众要把全年的糌粑一次性的加工出来,以备全年之需。糌粑的加工十分简单,但很独特。先在锅里把干净的砂砾反复炒热,待砂砾温度很高时将已经晾干了的青稞倒入锅中,反复迅速搅拌,不一会青稞即可发出“劈啪”的爆裂声,此时,青稞在砂砾高温作用下,受热十分均匀,并且没有焦糊的现象。青稞达到八分熟的时候就可离火,用筛子把砂砾滤出,将青稞装袋,然后运往水磨坊,以进行再加工。水磨坊统统建在水流急湍的河边,利用水的冲力带动涡轮,由涡轮带动磨轴,磨轴连接上端磨扇,从而使上端磨扇旋转。两扇磨很大,旋转起来力气很足,速度也很快,几百斤的青稞用不了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加工完毕。经过水磨加工后,青稞就变成了粉末状,这就是成品糌粑了。糌粑装入袋中,随吃随拿,非常方便,不用再加工。
糌粑虽然是非常简单的食品,但吃起来却有不少讲究。一种方法最简单,就是直接吃干糌粑面,藏语称为“干糌布”,干糌粑面送入口中后,要慢慢地品爵,使唾液能充分和干糌粑混合,这需要有好的心情和充足的时间,否则如果心里太急,糌粑面一定会呛入气管,使你喷嚏不断,鼻泪涌出。糌粑的一般吃法是和酥油茶抓来吃,具体做法是,抓一捏糌粑放入小碗里,再倒入适量的酥油茶,然后用右手的食指进行搅拌,使其混合均匀,搅拌后的糌粑应该不干不稀,捏紧成团,松手则散为最好。然后在另一只手的帮助下,右手拇指在外,其余四个指头伸入碗内,不停抓抹、搅动。同时要双手合力,使小碗平缓向内侧转动,最后感觉碗内糌粑柔和细腻松散适宜时,就可四指用力抓起一块糌粑来,放入口中认真品尝。
还有一种抓法是借助“堂加”来抓,“堂加”就是用羊皮缝制的不太大的口袋,把适量的糌粑面和酥油茶放入“堂加”内,双手在外面握住“堂加”不停的揉搓,使糌粑和茶水能混合均匀,隔着口袋也可以抓出成块的糌粑来。抓糌粑的基本原则是,动作要稳健准确,否则糌粑会散落一地,造成很大浪费。有些刚进藏的同志以为吃糌粑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抓糌粑这一关就不容易过,抓不均匀不说,还弄了一地,吃的时候笑话更多,有的人抓不好干脆像炒面一样用热茶冲来喝,也有人嫌口感不好,做出怪相五官都挪了位。
藏族群众吃糌粑的时候一般没有菜,也没有咸菜酱,可以有生或熟的牛羊肉,有时还有青稞酒,但是缺不了的是酥油茶。座位以辈分为序依次坐好,在主人的带领下,全家人非常和气的吃了起来,每个人都非常礼让谦和,就连小孩子也很懂事,不吵不闹,他们吃着喝着,有滋有味的慢慢品尝着,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真有点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有一年冬天我到孔马乡的一个牧场下乡,那天天气很冷,走到地方时冻得浑身发抖,我一边烤着火一边喝着热茶,男主人还特意用青稞酒抓了糌粑给我,吃完两块后,就感到酒气直冲天灵,酒精的成分立即流遍全身,精神一下子就振作起来,寒气也被驱走了,没想到用青稞酒抓糌粑还有这样的功效,这时我才知道糌粑还有这样一种吃法。
糌粑的另一种吃法就是做“土巴”,“土巴”相当于内地人做的菜粥。选用颗粒较大的糌粑装入土罐内,再放入土豆块,羊肉,羊油,食盐和足量的水,煮开后在文火上慢熬。这种粥很香,适口性很好,老人孩子和病号都喜欢吃。
我在西藏工作14年,其中在岗巴县12年,这些年来,我每天都和藏族群众接触,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吃糌粑,我非常习惯糌粑的吃法,也很喜欢糌粑香甜的味道。糌粑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咀嚼过程中,会和唾液充分混合,在唾液中淀粉分解酶的作用下,淀粉会被分解出蔗糖,所以只要能平心静气,细嚼慢咽,就能体味到一种滋味,这是甜的滋味,是香的滋味,是民族团结的滋味。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心里一直还想着糌粑,真想再吃一次以重温旧梦,可是这种机会不多了,所以只有写篇短文以示纪念。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