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我的援藏时光

徐国赞的援藏趣忆之五:钓鱼的意外(一)

2015年05月14日 16:43    来源:山东援藏网    记者 徐国赞
分享到:    

    本人绰号清教徒。吸烟、喝酒、品茶,不会;扑克、象棋、麻将,不懂。绰号归绰号,毕竟凡夫俗子一个,脱离不了俗人俗气。忘记了自哪年哪月始,染上了垂钓的陋习,且一发而不可收,到了西藏,也未曾收敛,甚至更加发扬光大。

    西藏寂寞,业余课后,假日礼拜,百无聊赖,时光难耐。虽然群山无穷,任人攀爬,绝无内地掏钱买门票之烦恼,却因氧气只有家乡的一半,让人一步三喘,尝试过几次之后,便只得面对喜马拉雅群峰,仰面兴叹,望而却步。“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先哲的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无可奈何于山,则可以衷情于水。

    西藏是山的王国,也是水的世界。江河纵横,湖泊遍布,大涧小溪,举步便是。藏族同胞讲究众生平等,从不加害于生灵,水里鱼儿多得浩浩荡荡,对于我这钓痴来说,那是难以抑制的诱惑。著名的萨迦寺后面,大象山下,有一条河,名曰仲曲,那里成了我的西藏磻溪。河边随便翻起水边一块碎石,下面就爬附着五六只蟋蟀似的白色水虫,那是绝佳的天然鱼饵,钓钩甩到水中,勾魂似的,鱼儿们争相上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眼前白鹭浅翔,头上好鸟鸣唱,虽无桃花盛开,却有柳荫峥嵘,和风细雨,鱼漂沉浮,一坐一天,怡然自得,浑然忘返,何等的惬意?

    那次,我坐在仲曲河小桥下,挂饵甩钩,起杆摘鱼,全神贯注。忽然一条大鱼上钩,急忙挑竿,慌乱中,鱼钩挂破了盛鱼的塑料袋,水从里面一泻而出。高原干燥,没有水,鱼会很快死去的。想另找只塑料袋,可谈何容易,其时萨迦全城几乎没有商品交易,所以也就没有丢弃的塑料袋子;转而想找截线头,可西藏地广人稀,无处找寻。我手捏塑料袋破口,团团乱转,不知所措,很是狼狈。“格拉,我来!”一声柔和的女低音,将我从呆痴中惊醒,猛一回头,一位藏族阿佳(大姐)站在我背后。她身背一捆杂草,显然是从青稞地拔草回家路过此处。我立即惊慌失措,陷入窘迫之中——因为我听说过藏族同胞反对吃鱼。我悔恨自己这次鬼使神差地离开了往常那僻静无人的垂钓之处,犯了藏家禁忌,现在被人逮个正着,恐怕是得吃不了兜着走了。正在我傻楞楞地准备着劈头闪电霹雳时,想不到迎面却是一抹美丽彩虹。那位大姐放下草捆,伸出右臂,褪下氆氇袍长袖,露出了处处破绽的贴身毛衣——她要干什么?我心里极为杂乱,不懂藏语又询问不得,只有躲躲闪闪,不知所措。可她的行为在出我的意料,一下了让我感动得无以表达:她一手揪住破毛衣,一手扯下一段尺把长的毛线,用不熟练的汉语说:“格拉,来!”弯腰将我手中塑料袋的破洞扎上,“卡里沛(再见)!”欣然一笑,背起草捆,悠然而去。望着她一耸一耸的背影,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动,真的很感动。违背了人家的规矩,非但不加以责备,反而还给以热心帮助!

    宽容的民族,纯朴的同胞!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