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中山市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居住着一位进军西藏的十八军老战士——邓明德。他衣着朴素、身形挺拔、平头、一副戴了多年的眼镜,老人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军人的气质。
1932年,他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的贫困山村。由于家境贫寒、上学时断时续地他念到初中毕业时已经20岁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当时部队在我的家乡招生,我正好初中毕业,想去部队里锻炼一下自己。”他说。
当时,他被派往中央军委机要第一期干部学校学习,学习时间为两年。但因为朝鲜战争的战事问题,他在系统学习了半年的专业知识后就跟随部队入朝作战。“学习半年的时间就被派往前线,这件事是组织上考虑到我在学校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还算优异,所以就选派我和其他战友一起奔赴朝鲜。”他告诉记者。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1954年9月份,我被组织上调回到驻守在湖南省衡阳市的部队上工作”。原本打算在衡阳工作生活一辈子的他没有想到,1956年,西藏上层反动分子蠢蠢欲动,当时的广州军区要在全军区选派18名机要人员入藏配合十八军工作,此时已是少尉的邓明德再次临危受命,向西藏进发。
“我当时岁数还年轻,第一次进藏高原反应不是很强烈,在拉萨大约住了一个多星期,我被上级分配到察隅边防团153团,在团部担任机要秘书。
察隅,在西藏农奴时代是统治者流放犯人的地方,西藏人俗称“野人谷”。它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边,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东邻云南省,北邻昌都左贡县,西面与墨脱县接壤,南与印度、缅甸交界。
由于察隅的特殊地理位置,邓明德和他的战友们经常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塌方、泥石流、飞石是经常能遇到的事。
1957年6、7月份左右,驻扎在察瓦龙乡的部队电台出了问题,团部与当地的机要人员联系不上,而从团部走到察瓦龙需要四五天的路程。考虑到情况紧急,在团长的带领下,一百多人组成的加强连从团部出发了。当时他与战友高永鑫走在连队的前面,刚离开团部4、5个小时的时候,连队所走的山体发生塌方,山上的石头像雨点一样落下,情况十分危险,凭借着军人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他们硬着闯过了这段“石头雨”。
1965年,西藏自治区召开全区机要会议,当时邓明德的胃不好,团里考虑调他当组织股干事。1975年,在西藏工作将近19年的邓明德调任湖南省军区郴州军分区零武县武装部担任副政委,1981年转业到地方。
在记者与邓明德老人的交谈过程中,他不断为记者沏上一杯杯清新的好茶,还说自己作为一名机要人员在西藏工作19年不算时间长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些留在西藏工作的战友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作一名机要人员就是要做到无私奉献,甘做无名英雄。”
谈到在西藏战斗工作的经历时,他认为在边防线上工作虽说条件艰苦一点,但是,思想是愉快的。军民关系相处特别好。“军民团结,这与我们这支部队的全体官兵政治素质和觉悟有很大关系,军队的优良作风一直影响着当地的藏族百姓。”老人说。
总结自己为什么能在西藏工作那么多年,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当年在入党宣誓的时候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尤其是入藏工作后看到当时西藏的艰苦环境更加坚定了自己为西藏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另外,他出身贫农家庭,家里穷没钱继续上学。共产党给了他当兵读军校的机会,让他学习了文化知识,报效国家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最后,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回望过去,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