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我的援藏时光

一位援藏干部的感悟独白

2015年05月14日 16:43    来源: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    

    我在决定来援藏之前,听人说藏区条件艰苦,雪域高原天寒地冻,关健还是缺氧,内地去的人高原反应大,而且工作辛苦,藏胞凶狠……正斟酌要不要报名时,八旬的老父母和10岁的幼女挺反对,老父母意思是他们老了,言下之意不言而喻。幼女林佳自从十年前我同她母亲离婚后,从襁褓里便一直跟着我,听说我要离开她,哭闹了好一段时间。反正当时我很犹豫的,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还是报名了。最终还是和藏区有缘,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千名优秀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计划”选中派出挂职援藏两年,由此来到甘孜州九龙县这个陌生的地方。

    不知不觉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想起这段时间经历的一些事,一些人,自己的得与失,老是想说点什么,老是想看穿点什么,无奈自己悟性太低,总是雾里看花,一头雾水。

    在学习中找到奉献的快乐

    学习可以使人充实,可以使人快乐,以前在宜宾工作,可能是工作任务太重,可能是个人的惰性太强,总是借口时间太少,没有加强学习。到了九龙,所处环境变了,工作身份变了,离家距离远了,空余时间却多了不少,这就给我的学习提供了时间。

    重新拾起书本,重新挑灯夜读,一本本以前看来太厚太难读的书在我手中变薄、融化。《佛教基础知识》、《西藏本教简史》让我明白,在藏区不仅要懂科学,更要讲佛学,如果只懂科学而不了解藏传佛教,那将让自己的工作走向死胡同。《新加坡为什么能》使我明白:工作其实就是一种态度;《香格里拉——康巴文化系列丛书》让我知道康巴大地的风土人情;《盗世奸雄——希特勒》、《林彪全传》使我知晓了历史,明白了忠奸有别……一本本书,一个个老师,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援藏队伍的带队领导曹扬同志经常感慨:“援藏就是一种寂寞,在藏区工作就是一种奉献!我们援藏干部一定要把空余时间拿来多看书,多学习”。我顿悟,其实奉献就是一种习惯,看书就是一种学习,就是满怀感情地为他人服务、做出贡献、不求回报的一种习惯。我到九龙援藏,又应该奉献什么呢?我要奉献青春,把这短短的两年青春融入藏区、融入九龙、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当九龙人,做九龙事,唱九龙歌,跳九龙的县舞!

    在孤独中找到工作的幸福

    援藏生活是一首歌,它可以是一首“高山流水”,也可以是一曲“下里巴人”,关健是自己如何唱好这首歌。

    在九龙,生活给自己的,就是孤灯夜下,形单影只的孤独之美。孤独自始就伴随我们一起进藏区,原来习惯了与同事之间的默契,习惯了与家人之间的热闹,习惯了城市的华丽,这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

    我是凡人,也曾害怕孤独。

    走在街上,默默看着陌生的人群;夜灯初上时,想着远在他乡的幼女和老父母;半夜酒醒,倾转难眠。现在的人年纪大了,却越来越害怕独处,怕一人面对自己赤裸的灵魂。总是尽力的去寻找热闹的场所,把自己的孤独忘掉,举刀断水,借酒浇愁。

    海伦说过:“我一直哭,一直哭,哭自己没鞋穿,可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人,他竟然连脚都没有,我就懂了什么是生活。”是呀,我们只是短时间内离开家庭,离开熟悉的环境,许多在藏区工作的干部家在内地,他们长期独身一人工作在藏区。与他们相比,我们还算幸福的。

    慢慢地,我习惯了孤独,并且享受着孤独。工作之中是没有孤独的,工作是消除孤独的一剂良药。无事可做的人,整天想着应该去做些什么,则是十分孤独的。因此,上班时间努力想事,努力做事,就没有时间考虑孤独了!业余时间除了看看电视,躺在床上看看书,也能消除孤独,排除寂寞。

    在创新中找到援藏的神圣

    援藏工作是辛苦的,没工作是痛苦的!

    我珍惜来藏区工作的机会,珍惜援藏的经历,把援藏当作提升自己的难得机会。我始终保持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到九龙县委宣传部后,领导对我的希望很大,希望我能给宣传部带来点新的东西,因此安排我负责新闻外宣工作。县委常委、宣传部何部长在宜宾挂职去了,有的同志病了,有的上挂州委宣传部锻炼去了,长期在岗的同志就三、四人,很少有超过五人的时候,负责新闻外宣工作就我一人。整个宣传部没有外宣新闻股,没有理论教育股,没有群众文化股,唯独就只有办公室一个机构,工作人员就只有两名同志,其中负责信息简报的藏族女孩雍西,去年9月因州庆活动安排抽到县舞蹈队,后又到州上搞州庆展览,年底下乡摔伤在家养伤三个月,今年三月刚回来即被抽到州委宣传部去了,事多人少责任大。

    到底我应该做些什么?为九龙县应该留些什么?这是我常思索的问题。

    到九龙后我惊讶的发现,这里的个别干部迟到早退是常有的事,好象已经成了一种习惯,问之,曰:都是这样!我无语,但我又能说什么呢?只能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之。每天上班,提前三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每天下班,推迟三十分钟,严守时间,遵守诺言。开始时,有人认为我是无事而为之,但坚持几个月后,他们终于明白,援藏干部都能以这样的态度工作,本地干部理所当然也应该这样,故提前上班、延迟下班、准时开会、不缺席不早退已成为九龙县委宣传部干部的一种习惯。

    加强宣传是做好援藏工作的保障。宣传不是鼓吹,不是标榜,而是一种让别人了解自己,监督自己,从而激励自己,使工作更上一层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九龙干部已经形成了一种默默工作的习惯,对宣传工作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宣传工作不重要,因此存在多做少说、先做后说,甚至做了也不说的误区。来到九龙后,我要求宣传干部多做多说,多宣传宣传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典型案件、动人事迹,在不违反纪律的情况下及时公布人民群众关注、关心的相关事项,做到电视有画面、广播有声音、报刊有文章、网络有消息。针对九龙宣传队伍薄弱环节,我成立了通讯员队伍,建立了宣传通讯QQ群号,并主动要求在全县宣传工作会上为通讯员培训新闻写作、摄影与摄像(摄像课程后改由县电视台记者讲授),并准备了《怎样用好相机》、《新闻写作基础》两个幻灯片课件,就摄影技巧和新闻写作进行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讲授,授课时间长达三个小时。培训会上,我还把自己多年来搜集的数百个国内新闻媒体联系方式发给大家。

    在努力中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态度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前提。

    九龙是藏彝走廊,6万九龙儿女中,藏、汉、彝各占三分之一。我深刻认识藏、彝等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州情、县情,在日常工作中,我起草或修改一些文件、材料时,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与藏、彝族干部及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共事交流、相处交谈中,我始终做到尊重第一、团结至上,以诚相待、与人为善,用真诚换真情、用真情换真心。尤其是面对宣传部人少事多责任大的现实,我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宣传部的领导,更是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宣传部除财务以外的事我在做,文明办的事我也在做,没有目标责任奖,我无怨言,“尽其所能,尽力而为”是我的理念。

    今年6月初,我被中共九龙县委评为2010年全县新闻外宣工作先进个人。

    6月底,我的摄影作品《道平书记来九龙!》被评为全县庆祝建党90周年暨“看九龙、颂家乡”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另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玛达咪”锅庄》和《虔诚》分获得二、三等奖,我的三幅摄影作品就占据了一二三等奖全部奖项的一半。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九龙县援藏干部队伍的战友们友爱和支持分不开的,与九龙县当地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关心和帮助分不开的。

    援藏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财富

    经历了一年的援藏生活,九龙援藏干部在一周年的时候,毎人写一段感言,我有感觉而发:“我们不是孔繁森,我们也做不了孔繁森,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不给宜宾家乡六百万父老乡亲丢脸!”

    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援藏的队伍,作为四川省“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中的一员来到藏区工作,我自豪为藏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无悔在藏区度过的青春岁月!这就是我这一年来在九龙县援藏工作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