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我的援藏时光

徐国赞的援藏趣忆之八——钓鱼的意外(二)

2015年05月14日 16:43    来源:山东援藏网    记者 徐国赞
分享到:    

    王荆公安石先生的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里有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真是名人名言,充满哲理。游山,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在于险远,钓鱼,又何尝不是?上篇说到的仲曲河,县城河段,经一批批援藏医生、会计、武警和教师轮番光顾,到了1990年,虽说没有竭泽而渔,却经不住人们的轮番上阵,鱼儿早就寥寥无几了。若想得见“非常之观”,就得不避险远,作“有志者”了。好在,那时我们年轻,热情高,体魄好,不惧跋山涉水,不顾高原反应,决意远上白云生处上游,亲尝“鱼用瓢舀”的乐趣。

    1990年初秋的一天,我和青岛即墨的张丕河、胶州的刘宗福,崂山区的杨世刚,攀悬崖,涉急流,历经艰险,溯流到达仲曲河上游30余华里处。天设地造,这里真是垂钓的理想之地,两岸高山,相对耸峙;一道小坝,将只有狭窄河道拦腰截断,坝下是一道壁悬瀑布,轰响如雷,震耳欲聋;坝上是积水平阔的一幅湖面,水波粼粼。鱼儿们为水坝所阻,既然没有勇气随瀑流摔得粉身碎骨,则只能在狭小的湖面上回旋转圈。或许是拥挤难受,更可能是饥饿难耐,不时跃出水面。面对这拥挤的鱼儿们,我们兴奋异常,捋袖奋臂,挂饵甩钩,一串串鱼钩(不是一线一钩)下去,一串串鱼儿上来,一挑就是七八条,这是何等的快乐!醉情地笑,忘形地叫,兴高采烈,欢呼雀跃。

    突然,感觉有人从手里夺取钓竿,蓦然回首,原来是一群藏族孩子站在了背后。抬头看,山的怀抱里坐落着七八户石屋人家,无疑,孩子们居高临下从家里看见了陌生人的陌生举动,好奇心便将他们送到了我们身边。看得出,他们甚觉垂钓好玩,早已手痒难耐,儿童的好奇心他们必欲亲手尝试。因为瀑水轰鸣,也因为我们全神贯注于钓鱼,就没发现他们,于是他们便急不可待了。这样纯朴、天真,你能拒绝吗?

    西藏的鱼真够傻的,不必技巧,甩钩就咬;不用鱼漂,仅凭手感就次次不会落空。孩子们有生第一次钓鱼,欢呼蹦跳,欣喜更胜我们十倍,甚至不愿将鱼竿交还给我们。其中几个聪明者,一番交头接耳后,竟然仿造出了自己的钓具:从一截电线里剥离出铝条,用石头将一端砸尖,将另一端弯曲起来系在一根塑料疋子上,将疋子拴到一把粗的棍子上。上帝都不会相信,如此粗陋的钓具,居然也钓上了一条条的鱼!够称得上“今古奇观”了。同样令人莫名其妙的是,他们钓鱼却不要鱼,将所钓之鱼统统放进我们的袋子里,当我们离开时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抢着肩扛手抬,在崎岖的山路上将我们送出最危险的路段。因为不会汉语,始终仰面嘿嘿憨笑,“卡里沛,卡里沛!(再见)”喊声不止,招手频频,难舍难离。满足,开心,幸福,始终在脸上洋溢,灿烂美丽堪比雨后彩虹。我们站在远处的山脊上,望见他们仍在频频招手。

    可爱的儿童,可贵的童心!即使他们衣衫破旧,蓬头垢面,也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孩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