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我的援藏时光

热土阿里:他从昆仑来

2015年05月14日 16:43    来源:北京文学    记者 杜文娟
分享到:    

    青藏高原,素有千山之祖,万水之源的美誉,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地球第三极,离太阳最近的圣洁之地。广袤的西藏大地,风采妖娆。藏北的辽阔与苍凉,藏西的遥远与伟岸,藏东的苍翠与绮丽,藏南的历史与文明,使西藏具有超凡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目光。

    独特的地理位置,高寒的气候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西藏与内地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中央政府和内地各省市,从干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西藏进行全方位援助。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对口支援、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从1995年全国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以来,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家中央企业承担了援藏任务,截至目前,先后选派六批,共计四千多名干部进藏工作。在国家计划之外,军队医疗、新闻媒体、教育和旅游等系统也派出人员援藏。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援藏者走了,一批批又来了,既有男性,也有女性。青发而来,白发而去,饱含激情而来,心怀感激离开。带走的是西藏人民的鱼水之情,留下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孔繁森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神奇的西藏,甚至生命和后代。

    阿里地区,是西藏自治区七个地市中的一个,也是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总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辖七个县,人口9万左右。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约4500米,年平均气温0℃,最低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属于高原季风气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空气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被视为生命禁区。每年有150多天刮着5级以上的大风。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距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1750公里,距离新疆叶城县1060公里,距离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800公里。西藏自治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阿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0。

    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汇聚的地方。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不但哺育了阿里先民,见证了古象雄文明和古格王国的兴衰,还孕育了印度河文明,成为藏民族的摇篮和藏文化的发祥地。

    1955年5月,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依然被大雪覆盖,一支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冰天雪地之间。风雪、冰雹、阳光、寒冷、日夜兼程。这是一年中最后一批进入阿里的骆驼运输队,为阿里送去粮食、棉衣、药品、日用百货。起点是新疆喀什,终点是西藏阿里。

    由中央卫生部派出的一支六人医疗小组,从北京出发,经新疆前往阿里,却在喀什戛然而止。尽管这支医疗小组计划周密,行动迅速,还是没有赶上最后的驼队。中央指示南疆军区,一定要把这六位同志尽快送到阿里。当时能跑运输的骆驼所剩无几,南疆军区只好临时组织一支500多头的毛驴运输队,并由一个排的兵力,于6月15日护送医疗小组赶赴阿里。风餐露宿,冰雪交加,四十多天以后,抵达目的地。

    这是中央援助阿里的较早记录,也是较早一批援阿干部。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家和地方援助西藏的序幕,徐徐拉开。

    1957年10月,新疆到西藏的公路全线贯通,但不能保证全年通车,骡马、毛驴、骆驼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多年以后,航拍技术显示,从喀什到阿里,有一条白骨森森的小路,绵绵不绝,蜿蜒千里。这条路,就是不计其数的骡马、毛驴、骆驼和人的尸骸堆积的道路,也是从内地到阿里的主要通道,是当年援助阿里的人和物资走过的道路。后来,才有人陆续从拉萨抵达阿里。

    阿里地区,由河北、陕西两省对口支援。河北省援藏干部在阿里地区各级党政机关,及日土、札达两县担任领导职务。陕西省援藏干部在阿里地区各级党政机关,及普兰、噶尔两县担任领导职务。十多年来,两个省共派出六批,四百多名援藏干部,每届三年,每批人员从十多人到四十人不等,行政干部居多,技术干部稍少。

    2002年开始,革吉县由中国联通援助,改则县由中国移动援助,措勤县由国家电网公司援助,每届两人。对援助资金,援助项目,进行管理、分配和监督。

    陕西省、河北省、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对阿里地区援助了数亿资金,七个县均有受惠。农牧民生产、生活得到很大提高,航运、公路、城建、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这些援藏干部,大多正当盛年。在内地,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幸福,衣食无忧。怀抱理想,孤身一人,来到西藏,乃至阿里,一干就是几年、几十年。克服着高寒缺氧的煎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心灵的孤独,身体的寂寞,亲情的缺失,友情的远去。将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大量资金,带给援助地。在援助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干部队伍培养,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