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我的援藏时光

梦回的地方:焦增刚与黑树林

2015年05月14日 16:43    来源:北京文学    记者 杜文娟
分享到:    

    焦增刚,山西运城人。1952年从西安金融系统志愿援助新疆,在乌鲁木齐银行系统工作。1955年3月的一天,新疆分局组织部通知他去开会。内容言简意赅,中央为新疆分配了一批援藏干部名额,去阿里地区工作两年。要求政治可靠,身体好,能吃苦,工作能力强。经组织部门再三考察,觉得他符合条件。回去准备准备,三天以后出发。随后还附带介绍,那里是热带气候,和江南一样美丽。但要翻越昆仑山,比较冷,要穿皮大衣、戴皮帽子、皮手套,还要穿大头皮鞋。

    不久,他与几十名援藏干部一起,及2000多峰骆驼和毛驴,排成数公里长的队伍,向巍巍昆仑挺进。打头的骆驼遭遇冰雹,队尾的骆驼阳光普照。面朝阳光的一面,温暖坦荡,背对阳光的一面,瑟瑟发抖。牲畜和人一样,在雪地里行走,也会患上雪盲症,眼睛像蒙上了白纱,举步难行。稍有偏差,踩进尖利的石头缝隙,崴了脚踝,伤了筋骨,只是小事。最大的威胁是,与马同时掉下悬崖,救命声传到驼队,人和马已经热血飞溅,身首几处。

    沿途,一堆堆白骨随处可见,黑压压的乌鸦吞噬腐尸烂肉的惨景,令焦增刚毛骨悚然。45天以后,终于到达阿里。

    那个时候,阿里边防一人守防,新疆就要有两个人和5峰骆驼来保障,每运到阿里的一斤粮食,相当于新疆25斤的价格。边防战士和援藏干部,看见千里而来的驼队,紧紧抱住赶驼人和骆驼,泪如雨下。

    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胜过爱的火热。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漂亮活泼的江南美女闵乃丽与英俊潇洒的北方汉子焦增刚恋爱了。他们的爱,轰动了整个荒原,渲染了寂寥戈壁,给阿里人带来了无限的风景,唱响了一曲生死相恋的高原牧歌。

    闵乃丽是十八路军的文艺兵,响应组织号召,从拉萨来到阿里。两位俊男美女,在阿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那就是在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生下了一个活下来的汉族婴儿。因为怀孕七个月,只有3斤重。

    焦增刚和闵乃丽要去内地学习,小两口天不亮就起来,抱上刚刚两个月的小雅莎,骑上骆驼赶路。登上那布如山顶时,孩子脸色发紫,呼吸急促,不哭也不笑。焦增刚感到异常,从妻子怀里抢过女儿,一口气跑下几千米高的大阪。刚跑到山下,女儿就放声啼哭。焦增刚却满头大汗,气喘如牛,瘫倒在地,不能动弹。

    终于搭上汽车,摇摇晃晃一路颠簸,至奇林湖时,突发洪水,交通中断。只能以车为家,清晨看日出,傍晚看夕阳,度过了十多个不眠之夜。经过唐古拉山口时,小雅莎又没了哭声。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在小雅莎嘴上抹了一点冰水,增加氧气,猛踩油门,飞速行驶。直到温泉兵站,孩子才断断续续有了哭声。

    一个多月以后,终于到达西藏公学院甘肃山丹筹备处。孩子又因腹泻脱水,奄奄一息。送到医院,医生拒绝接收,小两口苦苦哀求,医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了针,输了液,才转危为安。小雅莎四个月的时候,焦增刚将女儿送回山西运城老家,交给奶奶看护。小雅莎成人以后,除了身材娇小,其他一切正常。

    援藏两年以后,焦增刚并没有回到新疆,而是和他美丽温良的妻子一起,在阿里一直工作到1981年干部内调的时候,才回到山西运城。多才多艺的美女闵乃丽,还是阿里地区新华书店创建人之一,为农牧区送书下乡,播撒文明火种。

    与黑树林相识,纯属偶然。

    2009年7月,我到普兰县旅行,在县城问路的时候,一位武警军官问我是哪里人,我如实相告。他兴奋的说,普兰县的几位领导都是你们陕西人呢。

    一秒钟都没有犹豫,直接上了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办公楼有四层,政府主要领导在一楼办公,县委主要领导在二楼。办公室门上方,挂着一溜红颜色牌子,一面是汉字,一面是藏文,标示着各间办公室的名字。上到二楼,敲开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门,主任是位年轻的汉族干部,拿着我的名片去了隔壁办公室。我看到门后贴着一张普兰县夏季上下班时间表。

    上午 9:30-13:00

    下午 16:30-19:30

    我觉得稀奇,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中国作息时间表。几分钟以后,主任带我见到了黑树林。

    他当时任县委副书记,一张办公桌,两侧都有抽斗,桌子中间放着两个人的办公用品,一面小党旗,一面小国旗。又觉得奇怪,偏着头上下左右观看。他介绍说,与县纪委书记两个人合用一张办公桌,面对面办公。

    他是陕西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来普兰以前,在陕北一个县当团委书记。因为我也当过团干部,两人便聊得投机。

    末了,他说请我吃饭,既然是陕西人,就吃面吧。我说从小在陕南长大,不爱吃面食,想吃米饭。他笑我原来这么直率。

    更令我惊讶的是,饭桌上竟然有新鲜的黄瓜和西红柿,而且是当地所产。

    一起吃饭的有他的妻子和女儿,妻子在陕北一所学校当教师,利用暑假带孩子来普兰探亲。县委宣传部部长冉红梅和丈夫儿子也在座。冉部长是一位漂亮高挑的女人,丈夫从辽宁一个市来普兰探亲,路上走了将近二十天时间。儿子在拉萨上大学,一家三口分居三地,终于在普兰团聚。

    2010年,受组织选派,黑树林继续留任普兰,担任县委书记。2011年6月,我随阿里行署工作组一行到普兰,自然要看望黑树林。他住在县委县政府院子的一套平房里,暖廊前正在挖沟铺设水管。

    敲了好一阵门才开,黑树林拄着一根不锈钢拐杖,斜着身子,把我们让进客厅。小小的客厅里奇迹般的有一盆绿色植物,枝繁叶茂,长势喜人。他把拐杖靠在墙上,一瘸一拐,为我们切一个只有两个男人拳头大的西瓜。并告诉我们,两天前札达县委书记来普兰时,专门从温棚里摘了两个西瓜,带给他的。切开西瓜,瓤子却是白的。

    他们谈工作,我几乎没有跟他说上一句话。二十分钟以后,他送我们出门,没有拄拐杖,我站在几个人后面,一直望着他。我知道,在他心目中,我是老乡,顺道来看他,恰在痛风病折磨得他苦不堪言的时候。从此以后,在普兰这块土地上难再相见。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看见了他的眼神,越过所有人的头顶,望向我。

    就在这一瞬间,我想流泪。我知道这眼神中的内容。他乡遇故知的眼神,病重男人的眼神,羔羊般的眼神。

    几个月以后,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主持人窦卫东,说起黑树林的眼神时,依然泪水涟涟。

    窦卫东说,他在普兰见过黑树林,有过一次深谈。他发现黑树林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思考,有个人价值观的人。有一种黄土地文化和黄土地汉子的特殊气质,甚至有文学青年的激情和感动。这种品质崇高而神圣,在纷繁热闹的时代,愈加显得弥足珍贵和受人尊重。在他多年的新闻工作中,采访过千千万万的大小干部,像黑树林这种有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少之又少。

    窦卫东七次进藏,三次到过阿里,采访过三届陕西省援藏干部,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做过连线节目。不管是单独采访一个人,还是几十个人一起做访谈,100%的援藏干部都哭过。黑树林也哭过,但黑树林的哭和其他人的哭内涵不同。其他人说起老婆孩子父母亲人,不被人理解,受到委屈时,痛哭流涕。只有黑树林,说起理想、抱负、追求,与普兰实际结合,遇到种种困难时,难以自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