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我的援藏时光

梦回的地方: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

2015年05月14日 16:43    来源:北京文学    记者 杜文娟
分享到:    

    杨松,祖籍河北。新疆大学毕业,曾在新疆建设兵团工作过。1976年援藏阿里,任阿里地区计委干事、主任、行署副专员等职。后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等职。

    早已离开阿里的杨松,至今记得初到阿里的情景,从乌鲁木齐到狮泉河镇一共走了十五天,2800公里的路程,相当于北京到昆明的距离,绝大多数是石子路和土路。乘坐的汽车小坑不管,大坑闭眼。翻越最后一个大阪的时候,水箱开了。阿里那边已经把时间衔接好,要夹道欢迎。不能停车等水箱的水凉下来,周围也没有水可加。司机就把车倒过来开,让车头顶风吹,使水箱降温。大家开玩笑说,在开历史的倒车。下了大阪就见到欢迎队伍,整个狮泉河的干部职工一千多人,倾巢出动欢迎他们。

    河北省委组织部援边办王珍瑜处长,对援助西藏、新疆和本省坝上的干部非常有感情,曾经两次前往阿里,看望河北省援藏干部。他说,援藏干部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心理上的。感受孤独,耐得住寂寞,看似折磨,受益终生。有的援藏干部回来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岗位安排的不理想,但都能正确对待。该保护干部利益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保护。邯郸有位干部叫侯有民,刚回来的时候,安排的位置不太理想,工作热情一点也没有降低,后来在魏县当县委副书记,干得一样出色。

    王珍瑜说,应该感谢阿里,为我们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使老西藏精神在燕赵大地发扬光大,生根开花。

    李志强,是河北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他有一套宽敞的宿办合一房子,和长长的暖廊,还有一盆桂花。桂花旁边有一套精致的茶具,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我去的时候,房间里已经坐满了人,个个衣着整洁,快乐随意,其乐融融的样子。

    别人喝着茶,我则总是往桂花旁边凑,想要辨别真伪。终于,我闻到了桂花的清香,并大声喊叫,原来阿里有真的桂花啊。

    他们被我的大惊小怪感染了,纷纷说,这盆花,是志强花了好大工夫才养活的,是他们在阿里见到的稀有植物。辛苦一天,下班以后,聚到志强的房间里,喝茶聊天,欣赏一下桂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李志强是一位热情开朗的年轻人,原本在邯郸市委组织部工作,2003年从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后,就到了省委统战部工作。援藏到阿里地委统战部,任正处级副部长。为了尽快熟悉新工作,融入新环境,掌握第一手材料,学喝酥油茶,吃糌粑,买来藏语日常口语教材,边工作边学习。不顾缺氧引起的眼疾,深入寺庙拉康,了解僧尼情况,熟悉民风民俗。通过走访了解,发现当地寺庙众多,地点分散,处在同达赖集团斗争的最前沿,也是达赖集团分裂渗透的重点地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意义深远而重大。

    他视阿里为第二故乡,真情援藏、感情援藏、智力援藏。先后从内地为地区统战部争取到70多万元资金,极大地改善了统战部的办公条件,提升了统战工作的运转质量和效能。几次到内地为阿里对接了10多个项目,签订了项目协议合作书,涉及旅游、矿业、农牧业、高端饮用水、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邀请有实力的企业家到阿里考察访问,组织当地民营企业家到内地培训、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识见,对接洽谈。同时,每年拿出部分工资,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

    窦卫东曾多次前往阿里采访,他说,阿里地处祖国边陲,不管是军人、当地群众、外来人员,对身处的位置,有一种发自内心,与生俱来的崇高感、神圣感、庄严感、仪式感、责任感、自豪感。这种感情似乎是一种气场,一种特产,是边疆人民的特有气质,独特素养。这种神奇的磁场,内地人永远无法想象和体会。她是一种甜蜜,一种尊贵,一种伟大,一种奉献中的享受,升华中的快乐,说不清道不明的生命愉悦。

    窦卫东说,援藏干部有三种心态,一种是怀抱理想,充满激情,要在阿里大展宏图,成就一番事业。第二种是,认为援藏既是一个机会,也是政治资本的积累和积淀。第三种是被援藏。被单位派遣,或出于种种无奈而去,工作上不主动,遇到困难躲着走。后者只是少数。

    援藏干部,地处海拔越高,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越强,希望被人理解的愿望越鲜明。许多援藏干部,面对工作上的艰难,生活上的烦恼,感情上的失落,都能豁达对待,肝胆相照,但对不被原单位领导理解,不被同事信任,不被亲人朋友支持,对前途的渺茫,心存委屈。

    理解,是所有援藏干部的最高需求。政府和主流媒体,应该加大对这个群体的宣传和关注,使他们身处边疆,不觉孤独与无助,更好的为边疆人民服务,为守边固土贡献力量。

    李忙全、刘强、刘亚汉三人,同在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先后援藏阿里,并担任援藏干部领队,任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阿里给他们留下了共同的记忆和美好。

    李忙全说,他特别能理解孔繁森为什么再次援藏,是因为对西藏那片土地上的人感情太深。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西藏工作的时候,不觉得什么,离开以后,才觉得愧疚,应该为西藏作更多的工作。当地人很诚实,跟他们打交道必须得交心,真诚相待。阿里人的境界很高,对祖国的贡献最大,最能体会寸土必争的神圣,放牧就是巡逻,巡逻就是站岗,间谍大部分是老百姓发现的。阿里是一方净土,所有到过阿里的人,灵魂都会得到洗礼和升华。只有边疆稳固,才能发展经济,国家才会强大。阿里人的崇高情怀,能够激发人的奉献精神。

    有一个场面,终生难忘。有一份感情,一直珍藏。有一份美好,名叫悲壮。

    离开阿里的头一天晚上,李忙全几乎一夜没有休息,当地干部、军人、饭馆老板、农民工,纷纷来到他的住处,为他献上哈达,捧上青稞酒。一拨人还没有走,另一拨人又来了。为了不惊扰更多的人,天刚亮,就准备出发。房门一打开,他被惊呆了。送行人排成了长长的队伍,静静等候着他。有人与他紧紧拥抱,有人动情的握手,有人把他的双手轻轻拉起来,放到自己的脸颊上。有人把自己的额头顶到他的额头上。有人用不流畅的汉语对他说,这一别,可能是永别。你可能会再来阿里,我永远也到不了你那个地方。

    离开阿里已经十年了,李忙全对离开阿里时车开快还是开慢,充满了遗憾。他说,当时送行人和我们都哭成了一片,司机不知道是开快还是开慢,征求他的意见。他说,慢一点,再慢一点。

    事过以后,大家一直认为,应该下车走一段路,再上车。

    所有援藏干部,在那一刻,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流下了一个成年男人最多的眼泪。就在那一瞬间,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不应该走,不应该离开阿里,对不起阿里人民的三年厚爱,浪费了青春和年华,应该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阿里,为改变阿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更多更扎实的工作。

    王庆安和白军生是陕西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从拉萨前往阿里的第一天,就翻车受伤。王庆安胳臂骨折,在西安住院一年,白军生住院一个月。伤愈后,再次踏上阿里的征尘,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天,珍惜生命中相遇的每一个人,珍惜为阿里干的每一件工作。河北一位援藏干部,也在雅鲁藏布江边翻车受伤,回到内地长期疗伤,再也无法踏上西藏的土地。青藏高原成为他永久的念想,多少回梦里回西藏,多少次唤着阿里的名字,流泪到天明。

    西藏自治区一位权威人士对我说,对口援藏工作开展十多年来,已经有好几位援藏干部,把生命留在了西藏这片冻土之上,用忠诚和奉献,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

    河北一位援藏干部在他的书中写道:对于我们援藏干部来说,孔繁森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他作了很多有利于人民的事,但是他死了,我们还活着。我们没有孔繁森伟大,但我们还有条件和时间,作比孔繁森更多的工作。

    陕西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陈光明,2011年6月到阿里看望援藏干部,对援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援藏干部寄予厚望。

    他说,援藏工作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项政治任务。援藏干部要牢记使命,不忘重托。援藏是人生宝贵的经历,肩负着历史使命,和平时期的援藏干部,就是出征的战士,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崇高。

    内地的美丽,来自阿里的和谐。祖国的繁荣富强,来自边疆的稳定安宁。援藏干部要为肩负的神圣使命而自豪,在阿里所做的每一件工作,坚持的每一分钟,都是对共和国的贡献。

    珍惜机会,多做工作,祖国给我一个平台,我还祖国一个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