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陕西省援藏干部杨林 为祖国边境筑起“心”的长城

2015年07月21日 11:13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赤子之心

“民心的长城才是边境上最牢固的防线。”这是杨林援藏的最大体会,“只有认真落实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给百姓带来实惠,让老百姓打心眼里拥护党、热爱祖国,达赖集团的分裂阴谋才没有可乘之机。”

三年间,他以一颗赤子之心赢得了普兰各族群众的心。

2007年上任伊始,他首先着手对普兰县情深入调研。喜马拉雅山区道路崎岖难行,不少地方只能骑马。有一次,他得知霍尔乡巴青沟作业组道路不通,群众出行困难,就骑马进去了解情况。平生头一遭骑马,他的表现实在不太“英雄”,一天里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几次,脸上、胳膊上、腿上到处是伤。

爬冰卧雪,饿了吃糌粑,渴了喝雪水,困了睡帐篷,杨林饱尝艰辛。最难熬的是强烈的高原反应。由于缺氧,他常常睡到半夜就被憋醒,睡不着,索性点起蜡烛,拿出笔记本分析情况。

通过调研,杨林了解到,普兰县资源丰富,有闻名于世的“神山圣湖”、千年古寺科迦寺,还有边贸市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一直缓慢。他决心改变普兰的落后面貌,集中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提出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旅游兴县、边贸活县、城镇靓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思路。

他带头到自治区和内地跑项目。有一次从拉萨返回,途经海拔5700米的旦巴拉山口,高原反应袭来,他鼻血流个不停,几乎休克。随行工作人员劝他返回拉萨治病,可他坚决不同意:“要尽快赶回县上,把工作部署下去,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好,一定要争取到这个项目。”

就是凭借这种分秒必争、雷厉风行的精神,普兰县基础建设水平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快速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居住在县城的老阿妈巴桑卓玛说:“我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这三年变化很大,楼房多了,街道有了路灯,周围植了很多树,街面干净整洁。常有尼泊尔、印度来的边民对我说,你们的县城真漂亮,我们真羡慕你们。”

普兰县县长土登次仁说:“杨林同志援藏这三年,是普兰发展最快、亮点最多、成效最大的时期,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关注民生,杨林时刻把这四个字记在心头。而他为此付出了心血,把他的心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心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2009年10月,普兰突发百年罕见暴雨雪灾害。县委办公室的曹志回忆:“当时很多人好心劝杨书记:‘这么大的雨雪,很危险,你就别去现场了。’杨书记当场就发火了,说:‘老百姓这时候最需要我们,我怎么能坐在办公室里?’”

杨林冒着泥石流、塌方等危险,深入6个重灾区,现场指挥抗灾救灾,为老百姓发放救灾物资,安置转移受灾群众和牲畜。一见到满身泥泞的县委书记,很多受灾群众都哭了。

“文成公主”

今年45岁的杨林身材瘦削,神情温和,初看去不像直面艰险的硬汉,却仿佛一个文弱书生。有趣的是,这位名副其实的陕西关中汉子常以“文成公主”自比。

“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从长安一路西行,远赴吐蕃,唐蕃、汉藏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今天,我们新一代三秦儿女踏上西藏,就是要和勤劳质朴的高原儿女一道,团结奋进,建设祖国边疆。”他常这样对普兰县陕西援藏干部说,“家和万事兴,民族团结是生命线,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战斗力。”

以一颗坚毅的心去工作,以一颗真诚的心交朋友--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杨林。

为农牧民建设安居房,是西藏自治区近年来推行的最大民心工程之一。在实施过程中,杨林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精细和务实精神。

在他的统筹下,普兰县没有简单地把工程承包给建筑队,而是在纪检部门全程监督下,由公家从新疆等地买来高质量建材,交给农牧民自己去盖房。这样,百姓既建起了满意、放心的住宅,又最大限度压缩了中间环节的开支。

巴嘎乡农民达瓦次仁对记者说:“我们懂得杨书记的一片苦心,他是真心实意地替老百姓着想。”

每逢周六下午,普兰退休干部尼玛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请朋友们来坐坐。只要有空,杨林就会参加这个小小的聚会,和大家天南海北地聊天,喝酥油茶,唱藏歌,跳藏舞。温馨的小院里其乐融融。

尼玛说:“三年前杨书记刚来的时候,我们还把他当成领导和客人。现在,他是我的朋友啦。”

每次下乡,杨林总会选几户生活最困难的群众,去各家坐一会儿,详细询问他们生产和生活情况。他一边听群众说着,一边掏出笔记本,把大家反映的事一件件认真记下来,回到县里逐件解决。他说:“老百姓的事情,再小的问题都不能忽视。”

就这样,他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普兰镇科迦村支部书记尼玛多多告诉记者:“杨书记为我们村承诺的事,件件都得到了落实,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援藏结束要走了,我们真舍不得。”

杨林也舍不得这个他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筑起“心”的长城的地方。他说:“我人要走了,心却没走。普兰是我第二个故乡,我会对她魂牵梦萦,在内心深处终生援藏。”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