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吴春耕:格桑花瓣把路修

2015年09月17日 15:49    来源:援藏    
分享到:    

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路快富,交通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西藏更是如此。交通援藏20年的历史,是一首无数交通干部职工用忠诚和热血谱写的奉献之歌。

640.webp.jpg

吴春耕,便是这20年变化最深切的见证者和亲历者,1995年,大学毕业的他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接受锻炼到西藏交通厅工作三年。时隔18年,他又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再上西藏,为西藏的交通和未来再献青春。

爱心传递建西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的交通牵动着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心,他们都对西藏的交通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去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路、西藏文明进步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路。

“我们感觉到西藏交通发展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西藏交通厅副厅长、交通运输部第七批援藏干部吴春耕说,作为主管交通的地方官员,他将西藏交通事业的发展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八五”期间国家投入西藏的交通建设资金14.7亿元;“九五”期间38亿;“十五”期间130.1亿,到了“十二五”番了31倍,达到461亿元……一系列数字背后,是几代交通人以及全国人民对西藏交通的支持与付出。

“对于西藏,我个人始终有一种情结、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吴春耕第一次到西藏是20年前的事了,当时从北京到拉萨需要先飞到成都,然后在成都等待进藏的航班,最多时需要等上一周。

那是1995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吴春耕放弃了进修研究生的机会,怀着满腔热情,随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藏,成为西藏自治区交通厅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那个时候西藏的公路大部分都是砂石路,很多地方还没有路。出差有‘三怕’,一怕出交通事故,二怕爆胎。三怕扬尘。而且一出去可以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第一次进藏,吴春耕用了两年时间,跑了西藏74个县中的49个县,累计行程近5万公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当时的路差到什么程度呢,1997年冬天去阿里,很长的无人区基本上没有路,走了几天还是一样的地貌,好像在原地爬行一样;过马攸山的时候,在车上稍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车右前胎已经悬空,下面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开车涉水过河时,车到河中间抛锚了,车窗外的水波就在眼睛边上流荡,很惊险的。”吴春耕说罢,哈哈大笑。

看到西藏与内地交通事业发展的巨大落差,意气风发的吴春耕下定决心要为这片土地的交通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第一次在藏工作的三年里,他跟着当时的厅领导,特别是时任副厅长、交通部援藏干部冯正霖同志一起,搞创新、推进工程管理改革,在西藏全面引入实施公路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制度,制定了西藏公路施工承包合同、施工监理合同、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三个标准合同范本,并在两年半内组织签署了2 4个相关合同,实现西藏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历史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转眼近20 年过去,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吴春耕已经成为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的副巡视员,他再次选择了青藏高原,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工作,任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我觉得我们每批进来的援藏干部都非常优秀,都有很强的责任感。来了以后大家都很快就转变角色,进入工作状态,在各自的单位出谋划策,勇挑重任,敢作敢为,都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吴春耕说。

640.webp (1).jpg

吴春耕(右二)在西藏视察工地

制订好“十三五”规划

近20年,西藏公路总里程从2.2万公里增加到7.1万公里;建成了拉萨至贡嘎机场高等级公路,实现了西藏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墨脱公路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国道219线全线黑色化贯通,结束了西藏地级行政区不通油路的历史……

“对于我们交通系统来讲,可能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一些,西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内地存在天然屏障,加之区交通不好,跟内地的交流、交往相对不方便。”吴春耕说.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特别注重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大这一块的投入,包括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也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通路、通电、通水、通气等民生八通工程的实施,主要就是解决牧区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本次进藏后,吴春耕和藏族干部一同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经常加班熬夜,许多事情亲力亲为,生怕出一点纰漏。在援藏的第一年,他与其他同事一起全力争取并落实了“十二五”规划内项目审批以及481亿元规划内的中央投资,并且争取了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工作。

“318国道拉萨到林芝段是一条非常美的景观大道,是除了青藏线之外的另一条重要的进藏通道,川藏公路沿线的经济总量占到西藏的66%,沿线的旅游人数占到西藏的83%,因此它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路、旅游路、团结路、边防路。我们希望将这条大道建成世界上最美丽的旅游生态示范道路。”吴春耕告诉记者,在西藏任何一条道路的修建都是以不破坏当地生态为大前提,宁可加大成本、延长工期和增强施工难度,也要尽量避免破坏山体和砍伐树木等行为。

目前,随着西藏作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西藏存在两个“井喷”现象,一个进藏游客呈现“井喷”,特别是每年6-9月在川藏公路上的背包客、骑车族和自驾游客每天超过1万;二是车辆增长呈现“井喷”,目前自治区有近30万辆车。这对于交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自治区去年以来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原来都是一些山路、土路,路况差,大家开车都会慢一点,相对安全。现在路修好了,大家跑得快了,加上牦牛、行人也在公路上一起混行,混合交通特征较为明显,这也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再加上内地来的游客喜欢自己租车开,实际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刚进藏的人都会有高原反应,思维、反应速度都慢一些,手脚不那么灵活,可能自己不知道,特别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这也是我们交通面临的巨大压力。在短时间内不能迅速提高公路技术等级的情况下,现阶段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大公路安防设施的建设投入,来提高公路的安全防护水平,减少重大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吴春耕说。

目前,第七批援藏干部在西藏还有不到一年时间,在吴春耕看来,现在重要的是编好西藏“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为西藏未来交通的五年发展画好蓝图,提供一个指导性的意见。

搭建桥梁紧抓“三可”

去年交通运输部在拉萨召开西藏交通座谈会,并出台了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关于推进西藏交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西藏交通运输发展明确了方向,提出了目标,并给出系列优惠政策。正是有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吴春耕深感在这个援藏期间是能够做一些事情的,而且着重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吴春耕注重把桥梁作用搭好,去年一年相继批复20个项目,争取中央交通投资208亿,创造历史新高。二是西藏政策储备不够,吴春耕来了以后着手组织16个课题研究,请国家级的科研单位给予支持,就近几年可能遇到的一些重大的政策性和战略性问题,提前研究做政策储备,未来一旦要改革、要发展、要加快,就有基础。三是加强对外交流,促成交通系统的国家一级企业和一些宣传单位、智库部门与西藏交通运输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引入新的观念和高端人才,提升自治区交通厅的发展理念。四是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因为西藏离北京相对远,按照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的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来缩短西藏与内地的时空距离。目前,吴春耕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6个信息化项目的立项支持,融合集成开展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建设。他希望未来西藏交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可以像银行职工一样,上班后登陆信息办公系统便能根据权限开展工作。

通过这个“交通指挥中心”建设,吴春耕旨在推进西藏路网运行“三可”(即可视、可测、可控)目标的初步实现。“将来在公路上埋一些光纤、安装一些视频采集系统和测速系统来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使我们的路网运行数据能够及时采集,路网管理能够智能化,更好为公众服务。”吴春耕如是说。

数个失眠的夜晚,吴春耕喜欢写点文字,留几句小诗,诉说的是他对西藏浓浓的情谊——

采桑子·援藏二十年

二十年对口援藏,

共建羌塘,

人和民强,

格桑花下牛羊壮。

大会堂再传佳音,

号角吹响,

人心所向,

汉藏携手谱华章!

(2014年8月25日于人民大会堂)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