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像鸟儿一样飞翔在高原与内地的雪域雄鹰们,构起了内地与雪域最安全便利的桥梁,作为飞行指挥的我们,每天指挥着近百架雪域大地飞行的“鸟儿”,我们自豪地说“we guide you home ”!
2013年7月31日,飞机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上,拉开了我三年援藏的征程。作为雪域屋脊上的一名飞行指挥人员,我在这里,经历了人生最难忘的生死决策与考验。
生死决策 飞机保住了!
拉 萨贡嘎机场海拔3569米,名列西藏第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之一,被称为“高高原机场”。拉萨机场地处雅鲁藏布江的南岸河床上,跑道北面和南面 都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连绵高山,高山地形,净空条件差,气候多变;常常早上还是艳阳天,午后就是电闪雷鸣,大风扬沙;风切变等恶劣天气多且变化快,飞 行程序和内地也有较大差异,氧气少、航空器性能下降等都是飞行管制关键因素,其次拉萨又是军民合用机场,人员保障复杂,又加上地域特殊性和人员民族文化的 差异性,使得工作流程繁杂。
按 照工作的行规,初到一个机场工作,必须要背下来周围150公里范围内的净空障碍物。在业内,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这三分钟被称为“黑色三分钟”。大多数飞行事 故都是在这个时段内发生的。在这三分钟里,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必须迅速做出应对。所以,把环境、障碍物背下来是必做的功课。
拉 萨氧气不足,脑子不好使,记忆力下降的厉害。我经常是第一天记住了、第二天又忘记了。没办法,只好每天反复记忆。从8月到10月,我一直在强化学习、强化 记忆。10月份独自上岗前夕,有一天,我看着眼前的同事却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但是闭上眼,机场周边的山川河流已经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2014 年的5月16日,我在塔台指挥室值班,拉萨机场地面风270度,5-7米/秒,温度24度,一切正常。正当我有条不紊地按照流程一架一架指挥飞机起降的时 候,突然,刚刚从机场正常起飞的CA4111航班报告飞机组件发生故障,请求返航!我的第一反应是冷静!随后,我指挥飞机:“上升到海压7200米的空域 安全高度,按照空中秩序等待降落。”但是,机组报告,组件设备故障会使座舱失压。一般情况下,机舱中会配备两组组件来保证飞机座舱中氧气的供给,来维护座 舱内氧气和气压的安全水平。我询问机组,是否两组组件都发生了故障。耳麦中传来了机长沉着的声音:“是的,两组组件都已故障,我们不能上升到4000米以 上高度。”
咱 们平原的机场基本上都是零海拔。对飞机来说,4000米以上是安全飞行高度。从内地起飞的飞机,飞上4000米就算是高空飞行了。但是,拉萨机场海拔就已 经接近3600米,上升到4000米,对于飞机来说,实际飞行高度只有400米,基本等同于“贴地飞行”。两组组件都故障,意味着一旦飞过4000米高 度,座舱内氧气、气压都达不到安全值,乘客们将在30秒内陷入昏迷,一飞机200多人的性命堪忧!贴地飞行,极易发生事故;升到高空,全飞机人的生命不能 保障。留给我做决策的时间只有几十秒!
我 迅速问机长,能否目视?也就是说,单纯靠眼睛,可不可以执行飞机降落?机长回答是肯定的。根据航线,此时的这架飞机正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上方,幸好此时的拉 萨机场上空没有云层。不然,在海拔这么高、附近还有这么多高山的环境里,一旦有云出现,机长不能靠目视飞行,就有撞山的危险,那可是机毁人亡啊!我迅速指 挥正在准备降落的另一架飞机升高待命,为CA4111腾出通道,同时通知地面做好应急准备。4111机长冷静地将飞机在低空驾驶,绕过山峦,用双眼找到跑 道,精准降落……
从CA4111报告故障、请求降落到飞机平安落地,只用了十几分钟时间。飞机上的乘客对他们曾经的险境并不知晓,只有我和两位机长在飞机落地的那一刻长舒了一口气。整架飞机和200多人的生命,我们保住了!
生死救援 “人行道”“快行线”皆安全
2013 年的11月1日,国航落地航班报告:在滑行道A与A4连接处有鸟类残骸,当时值班的我通知场务到滑行道A与A4连接处检查处置。如果不处理干净,会导致飞 机在高速落地情况下撞上残骸而出现既而难以掌控飞机的局面,这是我们在塔台上马上要解决掉的安全隐患。当时的场务工作人员是个藏族同事,对对讲机的使用还 不太熟练。我在对讲机中听他的声音也不是很清晰,就听到他说并没有发现鸟类残骸。我随即通知他向滑行道A3方向继续巡查。我指挥他走的这条路线,相当于马 路上的“人行道”。飞机的跑道就像是公路上的“快行线”,它和“人行道”之间还有一段安全距离,互相不影响。可是,2分钟后,我突然发现场务车辆在没有申 请的情况下进入了跑道,就像是人走进了车辆疾驶的快行线!此时落地航班飞机马上就要进入跑道了!一旦撞上了,机毁人亡啊!我赶紧在对讲机中大声命令场务退 出跑道,他听到我的指令,赶紧走回到了他的“人行道”,后面,航班正常落地,避免了飞机和车辆相撞的不安全事件。
有 了这次安全隐患,我就开始翻查机场的相关资料,看了历年不安全案例,发现这些年来拉萨机场发生了多起“跑道侵入”不安全事件。拉萨机场因为机场和空管业务 没有分家,运行复杂,再加上藏族职工语言的沟通误解,一些同事对对讲机的使用也不规范,经常会有让人心惊肉跳的隐患发生。为了有效提高跑道安全,我结合内 地原单位的一些做法,根据拉萨机场的运行情况和出现的安全隐患,写了一篇关于“拉萨机场预防跑道侵入”的论文,并首次制定了区局的“防止跑道侵入的运行手 册”。结合这个运行手册,我给塔台制做了一个新的进程单架。并且根据民航局的进程单使用规章条例,制订了拉萨机场的进程单使用规范;动态地展示跑道上的运 行情况,包括航空器、车辆和人员。这样可以一目了然随时掌握跑道上动态,避免因“错、忘、漏”而产生的“跑道侵入”不安全事件。通过新进程单架的使用,到 目前为止,暂未发生管制原因造成的“跑道侵入”不安全事件。
除 此以外,我还带来内地塔台指挥室的相关值班日志和资料,再结合拉萨机场本地实情,进行修改整合使用,使拉萨塔台交接班日志及制度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和规范。 我还根据拉萨塔台自身的特点和实情,修订了拉萨塔台的运行手册、编写管制教员手册,使其更加规范和完善。休息时间,我为塔台指挥室的全体值班人员进行了理 论安全培训,也对拉萨机场的徒弟们进行了一对一的系统的飞行指挥技能带培。我还对昌都机场和林芝机场的新员工在拉萨学习期间进行了实践技能教学培训。现 在,他们都已在各自的岗位上独立上岗。作为援藏技术人员,我不仅要带来技术帮助,更要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生死离别 珍藏热血与青春
2015 年春天,我在成都开会,徒弟打来电话问我啥时候回来,说有几个问题等着问我,这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特别好学的小伙子,我告诉他明天就能见面了。第二天我 开完会飞回拉萨,到了机场是8点多钟。我背着包直接去塔台上班,刚到工作的楼层,就看见平时井井有条的大办公区里人头攒动。我的工作性质不允许我把精力放 在别处,必须在岗位上专心致志地指挥飞机起降。等到十一点半机场飞机大多起降完毕的时候,我问同事,早上发生了什么?他们这才告诉我,是我的徒弟早上昏倒 在了工作岗位上。
下班后,我赶紧赶往贡嘎县医院,我的徒弟经过现场抢救后被送到了这里。我刚进门,就看见单位领导从抢救室出来,看见我,他红着眼圈把我往外推……我坚持冲进抢救室,却发现,小伙子已经被宣布死亡!
那 是一个勤奋、爱学、有干劲的年轻人,是他们这一批毕业生中素质最好的一个。他主动找到我,请我当他的老师,每天跟着我学习、问这问那。即使在我不上班的时 候,他也会去塔台,和别的工作人员虚心求教。就是这么一个前程大好的小伙子,就这样在我眼前走了。我在抢救室里放声大哭,那种悲痛和难过,扎在心里到现在 也没有愈合。
长 这么大,第一次亲身经历这样的生离死别,而且又是熟悉亲切,朝夕相处的徒弟。后来听医生说,高原缺氧,导致的脑缺血、心肌缺血的猝死,每年都有发生。这种 死亡的突然,往往让人毫无准备、手足无措,很短的时间就能夺去一个生命。徒弟走了,我还要冷静下来继续工作,这份哀伤只能埋在心底。我知道,自己的工作性 质特殊,不能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拉 萨机场地处雅鲁藏布江河谷,河谷两旁全是连绵的大山,而且都是那种不长草木的荒山沙石。一到冬季,绿色植被更少,氧气含量更加稀薄。冬春两季,是我觉得最 难过的时候。睡眠不好、胸闷、头疼,但是一到塔台,还要打起二十分的精神。按照规定,我们每四天要上一个夜班两个白班,每个白班的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 但是,拉萨机场塔台工作人员少,每次上班,基本上都在十几个小时。这也对我们形成了巨大的考验。机场一到旺季,航班量剧增,大家轮轴转,克服困难,一定要 保障好旺季航班的顺畅运行。塔台位于停机坪内部,食堂人员无法进入,塔台人员又紧张,值早班时,早上六点半左右就得到岗值班,那时食堂还没开门,我就学习 和发扬“老西藏精神”,自己想办法解决早餐吃饭问题,有时泡个方便面充充饥就是一顿。平时上班在机场,休息在宿舍,没事就值班加班,根本没有机会走出拉萨 机场。一直也想有机会去多看看大美西藏,但援藏快三年了,我只去过一次纳木错,其他什么景点都没看过。最远的地方我到过林芝,那是因为执行培训任务,到了 林芝的米林机场。
这 里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在这里长期工作的藏汉同事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几年至数十年,任劳任怨。也有不少人是高校毕业后远离父母家乡,扎根雪域,奉献青 春和热血。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西藏是净土,不仅是生态环境,在我看来,这里的人内心也是纯净而善良的。在藏的日子,我也逐渐地认识到氧气珍贵,人性更 宝贵!能和这么多“最可爱的人”在雪域高原并肩战斗三年,这样的经历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将继续为民航事业发光发热。
“天 上飞的是什么,鸟儿还是云朵……”神奇的西藏,蓝天白云,世界的净土,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来此驻足,享受这大美的风光,享受世界的宁静。雪域高原的人 们,也去内地,一睹都市的繁华。世界屋脊,在大美的自然风光下,也有着艰苦的自然环境,缺氧,还有连绵的荒漠高山,飞机就成了西藏最便捷的交通方式。那些 像鸟儿一样飞翔在高原与内地的雪域雄鹰们,构起了内地与雪域最安全便利的桥梁,作为飞行指挥的我们,每天指挥着近百架雪域大地飞行的“鸟儿”,我们自豪地 说“we guide you home ”!(本文选自《我的西藏故事》投稿)(第七批援藏干部,现任民航西藏区管理局航气处塔台教员 魏新龙)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