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援藏医生侯文英:为了让拉萨的孩子少些病痛

2016年03月04日 11: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2015年8月13号,我作为北京市第七批第二批次援藏医生返回北京。从贡嘎机场离开的时候,我抱着前来送我的援友泣不成声。一年的时间太短,我心里还惦记着拉萨的孩子们。

谁也没想到,回到北京还不到一个星期,我又看到了关于“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消息。对于拉萨,我的心里本来就有深深的不舍和眷恋,我毫不犹豫,再一次报了名。

很多朋友都劝我是不是再考虑一下?我四十多岁的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援藏一年,家人已经为我做出了太多牺牲;再次返藏,亲人们又要承受思念之苦。我征求家人的意见,他们早已把我对拉萨的感情看在了眼里。他们支持我、鼓励我,让我再一次回到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2014年,我第一次来到拉萨,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人民医院担任儿科主任。那时,整个自治区、拉萨市都没有一家儿童专科医院,于是,我到拉萨后做的第一件 事就是培训。对于当地医生能完成的手术,进行标准化管理,密切联系理论知识,让他们知其然更知所以然。对于新开展的手术,先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第一次手术 以示教和讲解为主,第二次手术辅助当地医生加讲解,一步步让当地医生学会手术方法,在授之以鱼的同时,努力做到授之以渔。

拉萨有可爱的同事,还有可爱的孩子。在堆龙德庆县的一年里,所有的乡、村我都跑遍了。让我心里最难受的是,我们医疗队去边远乡村为孩子们体检,筛查先心 病、肢体畸形等患儿。别看堆龙德庆县就在拉萨近郊,但是很多村子都在海拔4500米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到了5000米。我们所到之处,都被孩子和家长们围 得里三层外三层。家长们端着热乎乎的酥油茶,我们不喝就不让我们工作;孩子们忽闪着大眼睛羞答答地看着我们,乖乖地配合我们做检查。看着很多孩子的先天性 疾病明明可以治愈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我不知流下了多少次眼泪。语言不通、医疗知识落后,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病是无法治疗的,直接给孩子办理了残疾证。 看着本该是活蹦乱跳的孩子,却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我面前,我心里难过极了。

我是医生,更是一个母亲。我知道,一个孩子的痛苦就是一个家庭的痛苦。在堆龙德庆县人民医院的一年里,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在北京和拉萨之间奔波了多少次。我 为筛查出来的患儿联系了自己的“娘家”首都儿研所,免费为他们进行治疗护理;把首都的儿科专家请到拉萨,为这里的医生进行培训、授课;找来了婴幼儿营养专 家,给育龄妇女讲科学喂养……

西藏是个神圣的地方,从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天起,我就感知到自己和这里的缘分。这里的孩子需要我,而我也对这里充满了感恩之情。还记得带着患先心病和肢体 畸形的孩子们去北京治疗,刚一到站,从未出过拉萨的孩子们就呆住了。正赶上“六一”儿童节将近,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姐姐带着礼物来到火车站迎接他们,儿研 所的医生带着他们和家长去天安门看升旗,电视台的哥哥姐姐带着他们录制“六一”儿童节晚会。看到孩子们的眼神由恐惧变成平淡又变成快乐和信任,我的心也慢 慢放下了。

回到儿研所,孩子们在短短两天里就和医生护士们成为了朋友。我看着他们一个一个被推进手术室,我和他们的家长一起在外面焦急地等待。我在内心深处祈祷着他们能平安,能尽快康复,那个时候,我已经不是一名医生,而更像是这些孩子的母亲。

在首都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孩子们康复得很快。我随先心病患儿坐火车回拉萨,一路上有孩子们相伴,一点也没感到寂寞。丹增措姆是先心病孩子中最大的女孩,来 自堆龙德庆县最偏远的门堆村牧区。来北京之前,她根本不会说汉语。勤奋聪明的小卓玛,一路上一直在努力地学习汉语,火车每到一站,她就会跑过来问这是什么 地方。我告诉她,她就努力地记,恨不得把所有的地名都记住。到了兰州车站,我带她下火车玩耍,一起拍了一张照片,她拿在手里反复地看,仿佛要把我的样子记 在心里。快到拉萨火车站时,她突然用汉语问了我一句:你叫什么名字?我的心再一次融化了。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愿她今后的路越走越平坦,愿她能有机会去北 京上大学,为明天的民族团结事业作出贡献。

孩子们回到堆龙德庆县的第三天,儿研所的罗毅院长利用出差到拉萨的机会专程到堆龙德庆县人民医院看望孩子们,仔细地了解患儿的痊愈情况,同时代表研究所亲 切地慰问患儿的家长。最感人的一幕是,等罗毅院长一行离开时,所有的患儿家长都不约而同地带着孩子来到大门口,向他们挥手欢送,民族团结和深情交融的场景 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015年8月,当我再次返回拉萨,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县医院的儿科医生。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我接触到了更多的患儿。由于西藏没有专门的儿童医院,我们就和 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了合作模式,我经常去区里的医院进行会诊。记得有一天,自治区人民医院请我会诊一个气腹的新生儿,根据孩子的病情,我判断患儿不是生理 性气腹,于是给患儿做了腹腔穿刺,证实了我的判断,孩子及时得到手术治疗。随后连续会诊了2个病人,穿着厚厚的隔离衣在监护病房奋斗了1个多小时,出来时 已经大汗淋漓。非常遗憾的是,孩子病史已经3天,开腹手术时腹腔已严重感染,广泛的肠穿孔无法修复,最后失去了治疗的时机。

我和很多医生援友交流过,在拉萨,我们的工作量并不饱和。我们见不到像北京的医院里一样那么多的病人。我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精细地诊断,有时间与患者和他 们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这里的病人信任我们、尊重我们,和谐轻松的医患关系让我们的医术得以更好地发挥。在这里,我们拥有自己的存在感。虽然语言不通,但 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让陌生的我们建立起相互的信任。

如果说,在第二次进藏之初我还有些忐忑的话,此时此刻,我的心已经安定下来。我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我来到了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我也来到了一个让我感 恩的地方。即使是第二次援藏,我仍然感觉到时间是那么紧迫。多做一台手术、多讲一次课、多做一次培训……我愿意做一个“造血者”,把我毕生所学倾囊而出, 留在西藏的土地上。

(作者为北京“组团式”医疗援藏成员、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童外科主任)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