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8天 我走遍墨脱8乡镇
2013年7月,我作为中山市派出的第一名女援藏干部飞离故乡,走进遥远而神秘的墨脱。
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而通往墨脱唯一的公路,是一条在半山腰凿出来的仅可一车通行的简易道路,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路面坑坑洼洼,崎岖难行,路边基本没有防护栏,车子拐弯时明显打滑,只要司机稍不留神,后果将不堪设想。从林芝市区到墨脱300多公里的路,我们颠簸了两天时间。最大感受就是:身体在地狱,灵魂在天堂,走过墨脱的路,人生再也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作为一名农牧人,我发现墨脱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应该是很适合发展农牧产业的。我突然冒出把广东中山的发展模式延伸到墨脱来的大胆设想。中山市是地级市,每个区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老百姓生活富足。可是,发展什么农牧产业既符合墨脱的实际又能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呢?
我知道不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到墨脱后,我利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走遍了7乡1镇和绝大部分行政村。记忆最深刻的是2013年11月份,我和其他援墨干部一起连续8天每天徒步10个多小时,到尚未通公路和水电的帮辛、加热萨和甘登三个乡实地调研。这三个乡处于大峡谷深处,我咬紧牙关,最终获得许多关于墨脱农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生机勃勃的墨脱茶园
由此,我对墨脱的农牧业现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一是地域辽阔、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资源禀赋独特,有着发展特色农业的天然优势;二是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一直维持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耕作模式,农牧业根本谈不上产业化,更没有一个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农牧产业;三是农牧业作为墨脱县4大支柱产业之一,国家、自治区、林芝市十分关心和重视墨脱的农牧业发展。我结合实际,提出了墨脱县“百千万”农牧业产业扶持工程设想,即在3年内种植500亩石斛、养殖8000头犏牛、建设10000亩高山有机茶叶基地。
这项农牧业产业计划很快得到了墨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也成为援墨工作组三年扶持墨脱农牧业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而墨脱的茶叶产业也被定位为带领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农牧支柱产业。
黄丽萍(右三)现场给茶农讲解茶苗管理技术
发展思路拟定后,我先后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墨脱进行实地技术培训,并分批选派墨脱农业技术干部60多人次到广东、四川等地学习种植、养殖技术;还选取代表,分批送到广东英德、八乡山等广东茶叶产业化比较成熟的基地考察交流学习,增强了大家种植茶叶的信心。同时,墨脱县委县政府出面,和有实力、有茶叶制造和销售经验的企业签订茶叶收购加工及销售协议,确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从而去除了百姓怕种出茶叶卖不出去换不到钱的疑虑。
截至目前,万亩高山有机茶叶种植项目中,由政府主导的5000亩的茶叶基地建设已完成,而招商引资的5000亩茶叶基地建设也将于明年结束。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墨脱茶叶的商标注册工作进展顺利,墨脱县制茶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厂房建成后,墨脱茶叶将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黄丽萍把募集到的全新羽绒服发放给边远乡镇的困难小学生
我很高兴我的工作能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评价,按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从最初的“柔弱的南方女子”的形象成功“转型”为能吃苦、充满正能量和阳光气息的女汉子形象。
其实,我也有脆弱的时候,也曾有动摇的时候!大家都说来援藏是舍小家顾大家,这听起来很伟大,但是做起来却是那么的酸楚。
2015年春节后我启程返藏当天凌晨,儿子突然发病,医生建议马上动手术。这边,儿子哭喊着:“妈妈,请你不要走,不要走……”那边,队友在机场等着我一起返藏,我心如刀绞,泪流满脸地把儿子送进手术室后,还是决定遵守纪律,按时归队。飞机降落成都机场后,爱人电话告知我儿子手术很成功,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接踵而来的愧疚感让我的眼泪又决堤而出!
2015年10月27日,我正在墨脱下乡途中,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告知婆婆病危,我连夜从墨脱往家里赶,但由于路途遥远,10月29日傍晚当我赶到家的时候,婆婆已去世。家人告诉我,婆婆在重症监护室里一直念叨着我,期间一度昏迷,没了心跳,当我爱人在她耳边说我正在回家的路上时,婆婆突然又恢复了心跳,但最终还是未能坚持到和我见最后一面,这也成了我毕生的遗憾!
记得一位援藏前辈说过:在最艰险的地方有最美丽的风景,在最艰苦的地方有最忠诚的干部。墨脱,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自己是墨脱最忠诚干部中的一员,并立誓要继续为墨脱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