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里,7批援藏干部,在日喀则的广袤土地上精耕细作、久久为功,一批接一批的山东援藏干部帮助当地人民构画出了发展的蓝图。我在这个岗位上,“在藏做什么”,是我思考的第一件大事。
当2013年7月,我来到日喀则桑珠孜区援藏的时候,中央对口支援西藏的工作已经开展了19年。我们山东省青岛市对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援建也已经进行了快20年的时间。20年里,7批援藏干部,在日喀则的广袤土地上精耕细作、久久为功,一批接一批的山东援藏干部帮助当地人民构画出了发展的蓝图。我在这个岗位上,“在藏做什么”,是我思考的第一件大事。 日喀则是后藏的文化圣地,也是整个西藏自治区的粮仓。桑珠孜区是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唯一市辖区;它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作为一个新区,桑珠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牧民收入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为了尽快掌握情况,我在上任之初用了一个半月、行程上万公里,走访了全区12个乡、办事处,了解全区176个村居的基本情况。调研结束后,我们组织全区开展思想大讨论,汇集区委班子的集体智慧,提出了“努力建设和谐繁荣幸福桑珠孜”的目标任务,明确了扎实推进“品牌农业高地、特色工业重地、生态旅游胜地、后藏文化强地、和谐稳定福地”的建设方向。 日喀则是整个西藏自治区的粮仓,农业产业历史悠久。在我们提出建设方向后,确定以农业为抓手,实现中国梦的桑珠孜篇。我在青岛的时候主管过经济,在老家,我认识很多有资源、有潜力的企业。既然来援藏,就要努力为桑珠孜区进行造血培养。我多方努力、牵线搭桥,协调内地的企业来桑珠孜投资兴业。一个偶然的机会,青岛生产海藻生物有机肥的企业表示自己的产品可以让桑珠孜区的农民试用。一句话让我灵机一动。西藏地区的土壤成分特殊,高原气候特征显著,随着我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们对于农作物化肥的使用越来越慎重。一般的化肥容易对土地造成板结,破坏土壤养分,对农作物的长远生长、土地的再利用都会产生很大弊端。因此,我们对于化肥的使用慎之又慎。但是,肥料又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辅助品,全部使用有机肥,量少而且价高,不好推广。这家企业在全国都很著名,他们的产品是在海藻中提取的有机肥,是绿色肥料,正好适用于高原。 我们当即讨论,决定拿出100万援藏资金,先在几个区域、共400多亩田地中搞试点。当地农民从来没有听说过“海藻有机肥”,对我们的试点半信半疑,还有的农户干脆就不想用。我向大家保证,试点用的肥料全部由政府提供,供大家试用;同时我还和参与试用的农户签下“军令状”,如果因为使用了生物肥料造成了减产,由援藏资金负责赔偿。这么一来,农户们的顾虑被打消了,大家开始按照技术指导进行试种植…… 七月,满目苍翠,夏雨滋润,养育万物,这是西藏最美的季节。田间辛勤耕作的人们眼中满是丰收的期盼。我们的计划是试验三年,在试种第一年,农户们种下的青稞就增产了。聂日雄乡的村民尼玛扎西告诉我们:今年使用有机肥种植了一部分青稞,产量提升了不少。不过,他还是更看重种出来的是有机产品,这样的青稞价格能提高很多。随后,我们又试验了蔬菜、马铃薯的有机种植,和以往用化肥、传统农家肥相比,马铃薯每亩增产800公斤,青稞每亩增产32.5公斤。我们还对有机肥使用后的土壤成分进行分析,发现使用了生物肥之后的土壤增强了蓄水保肥的能力,改善了酸碱度,增加了有机质。农户们还高兴地告诉我,现在生产出来的青稞更有“青稞味”了,蔬菜更有“蔬菜味”了。他们请援藏干部们来品尝,大家都说,找回了小时候吃的蔬菜的味道。单亩地的增收让人喜悦,农作物品质的提升让农户们彻底看到了实惠。现在,桑珠孜区种植的青稞是“有机青稞”、蔬菜也是“有机蔬菜”,这些农产品在日喀则本地供不应求,价格高还销量好。市场给予了我们认可,农户们实现了收入的真正增长。 在农业的试验上,我看到了内地观念、技术、资源带给桑珠孜区的实惠。我们来援藏,不就是要帮助当地人民实现自我的造血能力吗?如何造血?如何推动造血?就要看我们能否用好各自“娘家”的资源,能否为西藏和内地搭建好这一座座的桥梁。 农业的试验我们还要继续开展下去,要让有机肥在雨季、旱季都经受住考验,在得到确实的数据后方能在全区推广。但是,有些工作却一刻也等不得。在援建的农业示范园,我们看到当地的农民有学习新技术的渴望,但是缺少带领。如果每年都把青岛的技术人员请进来,时间短、成本高,还不能实时解决问题。我们就把内地的互联网教学引进来,在农业示范园里开办农业课堂,和青岛的农业培训紧密结合,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同上一节课”,由内地的老师授课,桑珠孜区的农民学习。一个教室、几台电脑,授课、提问、答疑,每次上课,教室里都好不热闹。下课之后,我们在当地聘请有种植经验的专家再给予农户们手把手的指导,从犁地、间苗、施肥、浇水开始教起,每一步种植养护都有人在旁边协助督促,直到农户们掌握全部技能。 农业示范园里供教学种植出来的农作物供不应求,在日喀则市里就被抢购一空。因为这里总是有让市场惊喜的新鲜玩意,各种水果、蔬菜,不仅有香椿、葡萄等等高原上的“稀罕物”,还有苗木,花卉,什么滴水观音、三角梅,什么桂花、山茶,都是以前从来没有在高原种植养殖推广的观赏花卉。掌握了技术的农户可以回家自己种大棚,也可以留在示范园里当工人,每个月还能收入4000多元。 在我们这批援藏干部的努力下,我们还把“同上一堂课”的概念和技术引入到了医院。山东省卫计委在桑珠孜区人民医院投资建设了远程会诊中心,使得桑珠孜区人民医院可以和系统内的山东省150多家医疗单位实现互联互通,开展疑难杂症的会诊。 2015年6月,桑珠孜区一名妇女因卵巢囊肿入院,由于病灶大,位置特殊,本院的主治医也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医院通过视频会诊,由山东省立医院专家远程指导进行了一次高难度手术,我们青岛援藏医疗队员还为患者献了血。内地专家和援藏医生共同努力、挽救藏族同胞的生命,一度成为了区里的佳话。 同样是“同上一堂课”,桑珠孜区的农户们学会了技术,医院实现了远程会诊,区里中小学的孩子们也和青岛同龄人一起共享课堂。我们把青岛优秀的中小学师资引入互联网,在这个平台上,桑珠孜区的孩子可以看到青岛的同学如何上课;青岛的孩子们也能看到日喀则的同学在学点啥。我们还把内地的校车经验引进到桑珠孜,让高原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交通上的便利。 桑珠孜幅员辽阔,人口分散。我们在下乡办事途中经常能看到顶着炎炎烈日行走在土路上上学或回家的学生,要是遇上大雨时孩子们只能淋着,这一走就是几十里,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偶尔也能看到用拖拉机接送孩子的,满满一车孩子挤在车斗里,常常是尘土满天飞,浓烟四处窜,弄得孩子们个个跟土猴一样,既脏又慢还不安全!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工作重于泰山。2014年6月,我们提出方案,区里积极与生康利民校车公司沟通,结合教育管理规律,学校分部特点,学生人数等因素,与校车公司签订协议,对全区学校学生进行分时分片接送。每当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在孩子们的脸上,孩子们挥手向父母告别,欢快的踏上校车,这幅生动的画面正是桑珠孜区为民办实事成果之一——校车接送服务。它不仅解决了全区7000多名寄宿制学生的上下学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安全校园建设的整体水平。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受灾群众安置点,群众将国旗插在自家的帐篷外。
在桑珠孜区任职期间,我经受的最大的考验就是在2015年4月。当时,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波及包括桑珠孜区在内的19个县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聂拉木县樟木镇2000余名群众瞬间陷入生活困境。房子倒了、道路毁了,这两千多名群众如何安置?在灾区道路抢通的第一时间,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实行整体转移安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从4月30日起,樟木镇群众要陆续搬迁到日喀则桑珠孜区工业园。 灾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我接到安置任务时已经是4月28日晚上。那时候,新选定的安置区是一片坑洼不平,荒草遍地大空地。30号之前要在这里平整好土地,高质量的搭建好千顶帐篷!我顾不得很多,只跟大家说了三个字“抓紧干”!一天一夜,我们把荒地平整好、定好点、划好线,带领有关部门、驻军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党员志愿者一起搭建帐篷。4月30日,数千顶帐篷搭建完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顺利完成。 仲春时节的高原大地干燥缺氧,夜里寒风呼号,奇寒无比。我向群众们承诺,要让他们住的安心、舒心。我们很快做完了安置区的通水通电工作。基础工作完成之后,受灾群众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又开始让我牵挂。几千人里不仅有藏族、汉族,还有不同教派的僧侣和五十多名同来的尼泊尔受灾群众,既要让大家吃饱,又要吃的可口健康。我们了组织各村委会负责群众伙食, 由于村民没有做大锅饭的经验,我们就找来部队官兵一边为群众做饭,一边教大家。经过部队炊事班的培训,每个村的炊事员都能给大家做出可口的饭菜。 受灾群众向我反映,他们走得匆忙,所有的家当都没拿出来。我就组织人力,安排车辆去樟木把受灾群众的贵重财产和受灾商户的货物转运出来,为了减少损失,在充分征求大家意见之后,我们在桑珠孜区划出“樟木商城”让大家继续做生意。4个多月来,樟木商城解决了三百多受灾群众的就业,营业额已超过一千多万元,为每户增收两万多元。妥善安置受灾学生是关系到每个家庭能否安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为安置区里100多个孩子联系学校,保证他们的生活、学习不间断……同时我们还开设免费驾驶培训班,并两次召开受灾群众的专场招聘会,以保证他们充分就业。 在安置点,78岁的桑杰老人拉着我的手说:“刚来的时候还有点犹豫,怕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不方便,但来了之后发现这什么都准备好了,在安置点里什么都不用愁。” 十月的日喀则,晚上的温度已经到了零下,眼看就要入冬,冬天的温差能有20度。安置点里的群众靠一层薄薄帐篷怎么能够御寒?我想到了刚刚竣工的原本为区里干部、职工建设的七百多套周转房。我们分头做大家的工作,希望他们能发扬风格,让受灾群众先到周转房中住下,安稳过冬。让我感动的是大家都没有二话、没有怨言。之后我们为每一间过度安置房配备了厨具家具等生活必需品,在11月来临之前,两千多名灾区群众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家。 我常常和援友们说,援藏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功立业,更不是靠一人之力就可完成。从1994年到现在,对口援藏工作已经开展了21年。我们从上一批援藏干部手中接下的接力棒,还要继续传承下去。在我们的援藏周期内,我们不仅要创新,更要坚持,把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援藏精神传承下去,要把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发扬老西藏精神,践行我们的援藏承诺,展现出新时期援藏干部的精神风貌。 (作者:王波,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