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中,“团”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团”既指团队、又指团结,面对一项工作、一份挑战,只要大家能“团”在一起,就有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思。所以,当教育人才援藏由“分散式”变为“组团式”时,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充满期待。
“组团式”教育援藏的精髓在“团”。那么,就有必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团”、怎么“团”,以及“团”之后有什么意义?
从中央作出对口援藏政策以来,教育人才援藏并不是“新鲜事儿”。2007年以来的几年间,承担对口教育援藏的18个省市每年根据受援地市需要,选派骨干教 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这些教育援藏人才被下派到我区最基层、最艰苦的中小学校发挥光和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区教育师资匮乏、教育管理落后的“燃眉之 急”。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往“分散式”的教育人才援藏模式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区教育落后局面。从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 会精神出发,教育部等部门作出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决定,旨在集中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小学,提升教育援藏的质量,于是就有了为什么要“团”。
系统结构理论认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在怎么“团”的问题上,“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采取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两翼齐飞”的办法,尊重了教学与管理“不分家”的办学规律,有利于提升受援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在专任教师选派上,“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也不是将各个学科的教师简单相加,而是以选派数理化等紧缺学科教师为主、兼顾其他学科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他们除了承担了教学任务外,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开展教研、培训和教学改革等工作,从教、学、研等各个环节上补齐“短板”。
更令人期待的是,“团”的意义不仅限于集中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小学,还要以这些学校为中心,为我区基层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集中培训、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等, 辐射带动县级以下中小学的管理、教学能力,扩大“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影响面和覆盖面,最终实现由教育“输血”变“造血”的飞跃。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