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半期满的时候,有五分之四的人选择留下来再干一任。家乡很多朋友都说我们伟大、舍小家为国家,其实,在我们心里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我的想法很简单,援藏就是来做事的,真的做起事来,一年半的时间太短了。
我是福建省第七批专业技术援藏干部。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担任农牧局副局长。本来,我的援藏时间只有一年半,但是我没有走,在县里又干了一年半。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说,我想向藏族的农民朋友多取取经。
我在福建泉州做的是农业推广,到了工布江达以后,发现自己的很多专业知识在这里都需要“重组更新”。工布江达县平均海拔3400多米,每个村、每个乡的海拔都有差异,气候、土壤也有不同。2015年11月,当300公里以外的拉萨还是艳阳高照的时候,工布江达已经开始下雪了,还迎来了“工布新年”。按照藏历,工布江达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进入新年的县。也就是说,我们这里的时间走得比别的地方都“快”了那么一点。
企业采纳了我们的建议。我们就将企业的投资和扶贫项目相结合,县里出资为农户们修建大规模、现代化的猪圈,企业提供猪苗;村里统一管理,雇佣村民定时为小猪喂食、添水、打疫苗。猪还是那些猪,但是企业提供的饲料不一样了。以前农户们只喂生的青稞,现在企业拿来的饲料是玉米和鱼骨粉混合在一起的精饲料,保证营养还补钙,让藏香猪的生长期短了,出栏时间也短了。以前一头猪要养一年半,现在养8个月就可以了。然后企业再来收猪,一头猪能让农户净挣500元。
是种子不好吗?按理说不应该啊!那些种子都是农科院的专家们研制培育出来的成果,是经过检验的。为什么老百姓不认呢?问过一些人才知道,以前也有农户试种过新品种,但是效果时好时坏,弄得大家觉得,还是老三样最保险。
我讨来一些种子想替农户们试种,可是玉米啊、青稞啊都要大面积试验才能看到结果。我就萌发了“找一块地、建设一个农业试验基地”的想法。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我们在一个湖边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地块,赶紧就把实验基地建设起来了。我们试种的第一批种子是青稞。自治区农科院推荐了两个品种,一个叫“藏青2000”,一个叫“喜马拉雅2号”。我们在基地中同时试种两个品种,施一样的肥、浇一样的水。几个月以后,试种结果出来,藏青2000表现很好,我们计算了一下,比现在农户种的品种能增产15%。这个数字就不得了了。相比之下,喜马拉雅2号的表现就不好,看来,是不服工布江达的水土。
有了这个结果,我们就敢向老百姓推广新的品种。这次青稞试验之后,附近村里的农户都知道我们建了这么一个实验基地,每次我们来看种子、种植的时候,都有老百姓在旁边看。我们种什么,他们回去在自己的地里也辟出一小块来跟着种。看我们怎么施肥、怎么浇水,他们回去也照着做。还有人把我往他们的地里拉,让我帮他们看庄稼的长势。我也私下里跟着他们学了不少“独门绝技”。
在援藏的第二个一年半里,我又琢磨着能否在工布江达肥沃的土地上试种一些当地农户们没试验过的品种。我尝试了草莓、芋头、山药、土豆、水果玉米……我在基地里试验,还在宿舍里摆满了花盆——同样的种子,有不同地方的土;同样的土,再试种不同的种子。经过反复试验,在下一个春天,我决定向农户们推广一下草莓和土豆。这片土地上种出来的土豆是红皮的,口感软糯,非常有市场竞争力。草莓甜度非常高,香气迷人。
在我们第七批福建援藏的干部里,有二十几个都是专业技术干部。在一年半期满的时候,有五分之四的人选择留下来再干一任。家乡很多朋友都说我们伟大、舍小家为国家,其实,在我们心里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我的想法很简单,援藏就是来做事的,真的做起事来,一年半的时间太短了。尤其是我从事的农业推广,必须要经过试验积累,才可以看到成果。多留一年半,我就能多向藏族的农民朋友学些技术知识;就能多做一些实验,为当地的农户们推广更多的好品种、好做法。当我离开工布江达时,我们的农业试验基地还在,下一任援藏干部会在那里继续耕耘,为这里的百姓培育出更多的硕果。
(本文选自《我的西藏故事》投稿)
作者:郑金水,福建第七批援藏干部,工布江达县农牧局副局长。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