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山东省济南市援助白朗县发展蔬果产业小记

2018年01月05日 11:0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深冬的正午,白朗县彭仓村旁的赤麻鸭和黄鸭在水塘里游荡。一座座温室里,西红柿开出第一茬花,辣椒苗齐膝高了。

温室顶上,一卷卷使用十多年的棉被已开始破烂。新棉被发下去十多天了,菜农都还不舍得换掉旧棉被。“这棉被质量非常好。”由个人和援藏资金各出一半买来的棉被,村民格外珍惜。

在一年前,彭仓人以劳动力缺乏为由,拒绝了山东省济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扩大规模种植的建议。现在,援藏投资修建的42座温室将在今春开工。对于白朗农民来说,这场从生活习惯到思想观念的嬗变,仍在悄然进行着。

向往——催生再一次蜕变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1995年,山东省第一批援藏干部赵文朝提出把高效温室蔬菜引入高原的设想。

1998年,山东省第二批援藏干部时文进从山东动员6对菜农夫妇来到白朗,把高效温室蔬菜引进雪域高原。

2001年,时文进给济南市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建议坚持不懈地把这个产业发展下去。

过去的20年,山东省济南市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以山东人的倔强,一茬接着一茬干,把蔬菜产业发展成白朗的支柱产业。然而,日喀则蔬菜市场自给率仍然只有20%—30%,水果领域更是空白。

统筹考虑,白朗县委提出以果蔬、青稞、枸杞、饲草“四个万亩”为发展重点,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的目标。

“过去的改变,是生产力的变革与进步,将来的改变,是生产关系的改革与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委、副县长鞠正江说,“改变的过程肯定有阻力,但内地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经过20年的努力,山东援藏干部把设施蔬菜引上高原,把蔬菜种植技术送到藏族群众的田间地头。今后,我们要让高原果蔬从农牧民的田间地头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实现高原有机果蔬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

但怎样帮白朗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呢?山东省济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与白朗县委、县政府一起规划。

“我们把援藏工作重点由过去的资金援助向智力援助转变,把进一步发展果蔬产业的思路与白朗县委、县政府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务副书记黄晓广说,“我们邀请山东省农科院帮助白朗县规划了‘一廊三区十园’的发展思路,并注册了‘五彩天域’品牌,着力打造白朗果蔬整体形象。”

躁动——大步前进又不舍

思路决定步子。20年的积累,一朝迸发,便产生不可思议的速度。

短短一年多,白朗县就成功引进了中农圣域生态农业园、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上海孙桥溢家集团等5个项目落地,其中3个是果蔬产业,签约资金达9.76亿元。县城、巴扎、曲奴3个核心区流转土地5000亩,加上已有的1600余亩温室大棚,规划的万亩有机果蔬基地面积,已达到6000余亩。

觉如村位于“一廊三区十园”中的核心园区。现在,全村近2000亩土地,流转给企业1776亩,全村有近百人或在外打工,或从事建筑行业、或跑运输,其余的刚刚成为果蔬园区里的“工人”。

“农民没有了土地,还叫农民吗?”对于土地流转,巴桑旺堆有自己的看法,50岁的他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而现在的变化让他很矛盾。他认为,如果没有土地的话,就没粮食酿青稞酒,也不能养牛羊,没有牛羊,酥油也得买。不过,他还是赞成土地流转,但不要流转得太多,流转一半,留下一半最好。

巴桑旺堆家原有20亩地。20年前,他把2亩地按每亩每年900元的价格流转给白朗县蔬菜公司;2017年又把12.4亩地以每亩每年2000元的价格流转给企业。从今年起,他家每年有近3万元现金收入,收入是种青稞的许多倍。

白朗县产业办负责人徐洁告诉记者,为保障企业和农牧民群众利益,白朗县成立了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土地流转过程中,开发公司与群众洽谈具体流转事宜,而企业则只需把流转资金交给开发公司,专心经营。

新生——产业脱贫的力量

万亩果蔬产业实施不到一年,脱贫效果初显。

在巴扎核心区,已有20座智能温室投入生产,另外218座温室将在今年5、6月投产。在智能温室修建阶段,企业就吸收7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今年将有2100名群众在园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就有1200人。

“我们争取在3年内取得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把无公害果蔬销往北上广。”企业负责人巴顿是白朗县玛乡人,谈起未来,信心满满。

在县城核心区,17座智能温室建成才半年,每个温室面积达9亩多,已经有12座温室投入生产,果蔬总产量达250多吨。在2017年11月初的全区脱贫攻坚交流展上,巧克力西红柿、哈密瓜、板栗南瓜等产品供不应求,5天营业额达十几万元。

“今年的20多个品种,技术含量不高。”某企业技术总监赵光伟清了清嗓子接着说,“我们最终是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以窖藏芹菜为例,我们提供技术、种苗,让老百姓种,再以高于普通市场价一倍的价格回收窖藏。我们只赚取窖藏深加工的价值,所有的市场风险由我们承担。”

“每天骑电动车十几分钟就到。一天140元工资,轻轻松松学技术。”曲奴核心区建在一片荒滩上,麦措村村民普布和其他200多人已在这里打工好几个月了。过去,他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一天300多元收入,却不是每天有。

荒滩沙石多、土质贫瘠、容易板结。据企业负责人王庆亮介绍,温室建好后,先清理石头,再施有机菌肥,蔬菜定植后不能大水漫灌。随着土质的改善,产量会越来越高。

巨大的智能温室里,一个月前种下的豌豆尖再过10天就能采摘了。这批菜的目的地,是香港。(记者 孙开远 张斌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