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援藏路上的武汉“夫妻档”

2018年06月21日 11:18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图片1.png

同在乃东区人民医院援藏的陈德明、姚汉玲夫妇

图片2.png

同在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援藏的王小鹤、杨丽华夫妇

图片3.png

在巴山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工作的李坤、李梦霞夫妇 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摄

“远离家乡和亲人,援藏路上最大的挑战是孤独!”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随湖北省援藏新闻采访团走访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各区县时,来自湖北各地的援藏工作者们,道不尽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在武汉对口支援的乃东采访,长江日报记者先后遇到3对结伴援藏的武汉夫妻,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丈夫先来援藏,妻子牵挂不已,也加入援藏队伍。

医生夫妇

丈夫的援藏故事打动妻子

医生伉俪雪域高原携手治疗病患

来自汉口医院的外科医生陈德明两年前进藏,如今在乃东和山南市的一些乡镇颇有名气,每天慕名找他治疗关节病的患者络绎不绝。为了及时治疗病人,他往往顾不上吃饭,每天都要“挨饿”。

今年5月,他的妻子、内科医生姚汉玲也来到乃东。

谈起夫妻俩缘何前后脚来援藏,心直口快的姚汉玲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丈夫援藏后时常在电话里安慰她,这里什么都好,不用担心。她却放心不下,听说这里特别缺内科医生,她便有了援藏的打算。

有一次回武汉,陈德明向妻子分享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在一次下乡体检时,他发现一位叫白玛多吉的藏族同胞患骨关节炎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长期治疗没能得到缓解,还因病失去了工作。陈德明记下了这位患者的联系方式,当乃东区人民医院具备条件后,他马上联系白玛多吉到医院治疗。经过精心治疗,白玛多吉的病情日益好转。一次查房时,白玛多吉突然紧紧拉住陈医生的手感激地说:“陈大夫,你让我回到了20岁啊!”

陈德明说,那是他作为援藏医生成就感最强烈的时刻。

也许,正是丈夫的这些感动,强烈激发了姚汉玲援藏的决心。

目前,姚汉玲作为我市临时派驻的医疗人才参加援藏,初步计划援藏期为半年。来了刚一个月,尚未完全适应高原环境的姚汉玲有些着急——当地农牧民结核病发病率比内地高,由于缺乏专业技师和必要的检查设备,内地呼吸内科的很多治疗手段在这里无法开展。她希望在自己的“有限任期”内,尽可能快地将检查和业务开展起来。

教师夫妇

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英语

夫妻俩都摸索出了适合藏族孩子的方法

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有50名来自湖北各地的援藏教师,其中来自新洲一中的王小鹤、杨丽华是一对夫妻。

两年前,王小鹤将年迈体弱的双亲和读高三的女儿托付给正在带高三毕业班的妻子杨丽华,奔赴西藏。

王小鹤患有高血压,这让杨丽华放心不下。一年后,女儿顺利高考。而此时,有位教师因身体原因退出援藏团队,在得知受援学校严重缺乏英语教师的情况后,杨丽华主动向省教育厅递交了援藏申请。去年9月,她也告别女儿和双亲进藏。

在山南一高,王小鹤教数学,杨丽华教英语。当地学生基础较差,他们不得不改变教学方法。夫妻俩各自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藏族孩子的教学方法。

王小鹤带的班数学成绩一路提升,今年三次统考均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对大多数当地学生而言,学英语似乎是件很难的事。杨丽华仔细观察发现,藏族孩子天生能歌善舞,英文歌曲一学就会。她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晚自习,通过开办英文歌曲课堂提升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运用英语知识。连续的大考,杨丽华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也都排在年级第一。

大部分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很多学生过节放假不回家,夫妇俩就分批将这些孩子带回宿舍就餐,和他们一起过节。学生们还主动给两位老师取藏语名字,教他俩藏语、藏歌、藏舞。

杨丽华说,高原缺氧导致代谢容易紊乱,他们的身体明显变差了,每学期都会感冒一两次,一发烧咳嗽就持续一两个月。好在一方生病,另一方可以悉心照料,相互鼓励、相濡以沫。“这是别的队员没有的‘特殊待遇’,我们也因此觉得特别幸运。”

企业员工夫妇

妻子担心丈夫在西藏吃苦辞职进藏

两人下班后首先与武汉的儿子视频聊天

位于乃东区泽当镇金鲁村的武汉市产业援藏扶贫项目——巴山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工作着17位内地员工,其中也有一对夫妻。

进藏不到半年,23岁的李坤的脸已晒得黝黑。在养殖基地,他负责操作饲料加工机。今年2月9日,他被公司招工,从武汉江夏来到这里。

听丈夫说在西藏工作很艰苦,妻子李梦霞坐不住了。春节后,她辞去在零售店的工作,将2岁的儿子托付给父母,只身来到养殖基地,承担起打扫卫生和门卫值班的工作。

养殖基地离市区较远,为了员工购物方便,李梦霞还在基地内开了间小卖部。在基地做工的当地农牧民喜欢到她的店里买东西。李梦霞说,虽然和他们之间的语言交谈不是很顺畅,但相互很融洽,很开心。

李坤说,这里大部分时间手机信号是通畅的,夫妇俩下班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通过手机与武汉的家人视频,看看该子,相互报平安。“有一次视频时,儿子在手机上没看到我,不停地说,我要爸爸,我要爸爸。”李坤说这话时,表情又是高兴又是难受,那份父爱无以言表。

巴山农牧公司当地负责人董杨说,为了鼓励员工扎根西藏,公司对在这里坚持了5年的员工,将一次性给予15万元额外奖励。李坤说,如果公司认可他的工作,他会一直干下去。

“看到基地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我们也很自豪,这里也有我们的贡献和汗水。”李坤夫妇说。(长江日报记者 蒋太旭  发自西藏山南)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