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4月2日电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博士专家书写新时代援藏赞歌
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张宸
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与内地的交流日益频繁,并向全方位、深层次迈进。中组部、团中央组织实施“博士服务团”选派工作后,一批博士专家先后进藏,凭借精湛专业技术填补西藏多项空白,推动先进理念在高原落地生根,受到西藏各界一致称赞,书写了动人的新时代援藏赞歌。
智力援藏填补多项空白
开展数十例小儿外科手术,将腹腔镜手术降低至两岁以下,填补了当地医院多项微创手术空白……这是博士服务团成员、上海新华医院医生徐国锋交出的成绩单。
“我以前基本都待在上海,有时会去美国访学交流,从没到过国内艰苦地区。”徐国锋说,“没想到,第一次有机会到艰苦地区工作,就来到了西藏,一度还很担心自己能否适应高海拔工作环境。”
虽然起初有些担心,但进藏后,徐国锋就尽己所能利用所学推动实际工作。在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藏北尼玛县调研时,县医院医护人员渴望开展更多业务的热情,让他倍受感动。
在仔细调研的基础上,徐国锋提出聚焦当地常见病、实现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转变的建议,打开了县医院发展的思路。“我建议先将常见的阑尾炎、胆结石、剖宫产等手术开展好,这既是当地最需要的,也最符合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徐国锋说。
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医务室,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的李伟光博士(右二)和当地医生向一名病患家属解释病人治疗情况(2018年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博士团挂职普遍是管理岗位,但徐国锋发现西藏很多医院没有小儿外科专业,便自告奋勇地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去做小儿外科手术。在对一个1岁男孩成功实施复杂的尿道下裂手术后,孩子父母感激的眼神让他至今难以忘怀。“这对我来说只是个普通的手术,但对孩子来讲可能改变他1生的命运。”徐国锋说。
受传统习惯影响,西藏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工作近乎空白。在博士团成员、西藏红十字会副会长刘维新推动下,很多援藏干部带头登记注册,成为造血干细胞以及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仅2018年,西藏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登记人数200余人,是近10年总和;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志愿登记人数100余名,是历年总数的一半,并实现西藏首例人体器官捐献和近10年来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历史性突破。
“我们通过群体示范作用,消除了一些人的疑虑,扩大了公众参与范围,是拓宽西藏血液来源渠道的有益尝试。”刘维新说,“有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和器官捐献的来源,西藏本地造血干细胞和器官移植技术也有了发展基础,进而造福本地白血病患者和器官衰竭晚期患者,真正为‘大病不出藏’打下基础。”
推动先进理念在藏落地生根
长期以来,西藏本地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基本以劳务派遣等服务为主,企业与中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中介”角色缺失。“我刚进藏时,西藏本地的人力资源公司一直在做低端的劳务派遣,在内地就业市场很流行的‘猎头’,在西藏几乎是空白。”博士团成员、西藏人社厅厅长助理程贤文说。
程贤文提议,培育高原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推动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中高层次人才求职双向匹配。在他的推动下,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专家为西藏百余家企业进行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培训。“西藏成立了十几家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有些职业经理人将来要靠市场化选聘,猎头正当其时。”程贤文说。
2018年5月6日,第八批援藏干部和中央第十八批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代表排队做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登记并准备无偿献血。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程贤文推动内地先进就业理念在西藏落地。在他推动下,西藏批准成立了多家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有效帮助企业引进高水平人才,促进西藏人力资源服务业从粗放式迈向高质量发展,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西藏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普布次仁说。
博士团成员、河南省银监局干部周锋,挂职期间结合西藏实际情况,提出增设西藏法人金融机构,建立扶持民营企业的纾困基金等十余条建议。在他主导下,西藏正在筹备建立全国首家基于旅游特色产业的消费金融公司。“旅游业是西藏十分重要的产业,为游客提供金融支持,可有效挖掘潜在的旅游消费市场。”周锋说。
此外,周锋还利用下乡调研的机会,结合自己深耕市场的经验,为脱贫攻坚建言献策。一次调研中,周锋发现当地生产的藏式调料很有特色,他当即断定这个可以打开内地市场,于是提出升级改造建议,很快得到采纳。
博士专家的为民情怀
进藏第三天,博士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伍聪,就因为急性脑缺氧被送到医院,近一个小时躺在病床上无法动弹。也是从那时起,伍聪养成了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的习惯。
身体不适没有让伍聪打退堂鼓,反而让他增强了抓紧时间为西藏做贡献的紧迫感。在藏期间,伍聪调研足迹遍布西藏七地市,结合基层农牧区情况,写下一本15万字的《西藏普惠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在他推动下,西藏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达成协议,可共享148种原期刊数据库与纸质版源资源。
从进藏到离藏,伍聪整整瘦了14公斤。不满十岁的孩子骨折做手术,他也没能回家。“既然到了西藏,就要做些事情。这既是组织交办的任务,也是援藏专家的使命。”伍聪说。
马新明(右)和妻子孙伶伶在结对农民卓嘎(中)家里拉家常(2014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博士团成员、在组织部门挂职的卢名辉一年走了西藏七地市近50个县。在结束服务期即将离藏前,他还抓住最后几天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那曲,了解基层党员结对帮扶、进村入户的情况。为将已经开展的工作继续做下去,周锋在服务期满后主动申请延期一年。“家里孩子还小,确实也有困难。”周锋说,“但在发展相对滞后的西藏,我们更能发挥专业特长做出贡献,也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徐国锋说,“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干事创业的舞台,我们更应该不负时代,以己所学为国家发展竭尽全力。”(完)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