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公益短片在互联网上走红!点击量超过了30万。
这部名为《遥远的牵挂》的短视频是根据新闻事件改编,讲述了失明的藏族同胞小卓玛,得到援藏干部杨光去世后捐献眼角膜重见光明的过程。杨光不过是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团队的集体“化名”。 2017年6月6日,“奉献爱心 传递光明”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队员自愿捐赠眼角膜登记仪式在日喀则举行。
徐向国、赵丽丽、李娟……41名队员和家属郑重地签署了自愿捐献眼角膜协议,9名队员和家属自愿身后捐献全部器官。
“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我们的眼角膜还在另外一个藏族同胞的眼睛里,看见这个山,望着这个水,记住第二故乡这片乡土。”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徐向国动情地说。
这是一种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在雪域高原得到延续;这是一种注目,让自己的眼睛看遍西藏的山山水水;这是一种大爱,让“龙藏一家亲”的故事传遍万家、感动万人。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摆在突出位置,“像糌粑和糍粑那样捏成团、聚成团、抱成团”,在雪域高原这片热土上,工作队员从点滴做起,诠释着民族团结的深义。
进藏不久,一位叫白久的藏族老人被护送至大庆眼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当他返回家乡,睁开康复的双眼看到生活了六十多年的故土激动得热泪盈眶,老人专门给援藏工作队写了一封信,来到工作队亲手把信交给徐向国的手上,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为了让更多藏族同胞拥有一双清澈健康的眼睛,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开始行动起来,协调黑龙江省各家医疗机构积极开展“雪域高原光明行”活动。
雪域光明行,万里送温情。三年来,“雪域高原光明行”活动累计进藏医疗队五批次78人,为408名白内障藏族同胞免费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并捐助价值219万元药品、医疗器械及科普设备,诊治患者2300人次,把光明送给藏族同胞。
事虽小,但意义深入群众心中。对康复的眼疾患者而言,“雪域高原光明行”就像雪山上甘甜的泉水,滋养他们的心灵。
有空就到日喀则福利院教藏族孩子们打乒乓球、辅导作业、看电影、送玩具;发现有孩子近视了,就自掏腰包为其配眼镜;看到福利院洗衣机没有洗衣粉了,就拿出4000元购买洗衣粉……有的孩子把他视为“父亲”,有的孩子称他为“哥哥”。他叫张新光,是哈尔滨技师学院派出的援藏人才,作为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一员,张新光诠释的是一个普通教师的民族情怀。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好民族团结重在交心。
在青稞田里、在牧场边、在农牧民家中,处处洋溢着援藏队员的笑脸;在福利院教室里、在志愿服务队伍中,处处闪现着援藏队员的身影。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三年不间断开展“阳光陪伴成长”公益活动,帮扶日喀则市两个福利院400余名藏族孤儿健康快乐成长;出资成立西藏第一个市级乒协,建立免费乒乓球训练场馆,举办三届龙藏杯日喀则干部职工乒乓球比赛;实施“圆梦工匠”计划,黑龙江技师学院专门成立西藏班为在西藏招录的28名家庭贫困的藏族中高职毕业生提供特殊关怀;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2017年开始面向西藏招收藏族高职(专科)学生;“汉藏亲、结对子”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工作队还注重经贸文化交流,组织日喀则党政代表团,带领18县区近50家企业参加了三届哈洽会暨中俄博览会,日均游客流量达3000余人,销售额近120余万元;成功举办的第六批日喀则第十六届珠峰文化旅游节及黑龙江活动周;组织39批次628名日喀则市公安、扶贫、纪检机关干部和教师、医生等技术人员到黑龙江开展业务培训;赴内地开展招商引资13次,协议资金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2亿元。
这组数字,不仅饱含了援藏工作队真心帮扶、真诚相处的民族情谊,也凝聚了他们立足岗位、忠诚履职的出色表现,更体现了促进交流交往交融的民族情感。
援藏队员韩文友札记中写道:“日喀则等于我的故乡,我想写好它,对得起珠峰脚下每一块石头和雅鲁藏布江之侧的每一页经幡。这是援藏队员的使命。”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用可见可感的具体行动、生动鲜活感人的故事,带着真感情援藏,与藏族同胞交朋友,使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鲜艳,让“龙藏一家亲”的主旋律响彻雪域高原。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