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援藏

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杨琳: “尊重生命,不轻言放弃”

2019年07月31日 11:1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通讯员 刘园园 记者 谢伟
分享到:    

“我没有做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更是我的责任。”杨琳说话的时候脸颊红红的,然而一谈到抢救的事情,眼睛一瞬间亮得像星星。

杨琳现年47岁,1995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先后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事神经外科、急诊科、ICU工作共20余年。2017年11月,他参加辽宁省第三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也是第三批援藏专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2018年7月25日深夜,一辆救护车冲向那曲市人民医院。剧烈的胸闷、心痛让患者死死按着胸口,然而,刚刚送进抢救室,患者按住胸口的手忽然无力地垂了下来。

接到电话后,杨琳从居住的酒店跑到急诊科。科室人员都在紧张地忙碌着,患者已完成气管插管,并进行闭胸心脏按压抢救。见此情景,杨琳感到一丝欣慰。随后,抢救工作在他的指导下更加有序起来。

“还有一线希望就不能轻言放弃。”杨琳事后回忆,“当时患者较年轻,只有三十岁,虽然没有自主心跳、呼吸,但是还能对药物产生一丝反应,而且他送来的很及时,抢救也很及时,没有错过黄金抢救时间,还是有机会的。”

科室的医生护士轮番上阵,杨琳也亲自进行闭胸心脏按压、除颤,然而患者的自主心率仍然无法稳定住,患者家属都已感觉无望了。

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五十分钟!每一分钟过去,都是对医生心理素质的考验,都是对生命的考验,杨琳再一次亲自除颤后,紧紧地盯着监护装置。

“那声音好像是天使降临了!”杨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然非常激动。“自主心率保持住了!血压上来了!”有医生激动地喊道。看看时间,1小时36分钟,超过规定抢救时间整整66分钟。“这96分钟与死神的博弈,我们赢了。”杨琳说道。

患者从抢救室送往ICU,紧张的神经一放松下来,杨琳只觉得头晕目眩,瘫坐在了地上。同事赶快拿来了氧气,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气来。

这次成功的抢救,也是杨琳日常教学取得的可喜成效。在他刚刚到达那曲市人民医院时,医护人员由于对气管插管抢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技术水平也尚有不足,加之急诊科使用次数不多,气管插管能力无法达到要求。于是,杨琳迅速开展了针对性培训,在科室及全院范围内开展讲座,面对面、手把手地教科室人员,气管插管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如果没有前面的规范抢救,即使后来我赶到现场,患者由于大脑缺血缺氧可能也无法抢救过来。这也是我们来援藏‘传帮带’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效。”杨琳说。

此外,杨琳还率先在急诊科开展了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高原性肺水肿,填补了那曲市人民医院这一领域的空白。目前,急诊科接诊的90%高原肺水肿患者可直接康复出院,大大降低病死率。

在近两年的援藏中,杨琳践行着“尊重生命,不轻言放弃”的准则。他积极参加义诊,先后深入基层诊治200余人,社区、敬老院、火车站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同时,他积极建立并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更好地保证了那曲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在他的帮助下,急诊科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当地医护人员逐渐敢于处理危重病人,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

“我们来援藏不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只希望能提高那曲的医疗水平,能救回更多的人。”杨琳说的话朴实而真切。

责任编辑:彭婧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