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援藏

高原上的马蹄针

2024年08月27日 16:0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卢川

11年前,我怀着激情与梦想,告别了喧嚣繁华的城市,来到了魂牵梦绕的雪域高原——湖北省对口援藏的曲松县。初入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绵延不绝的大山、深不可测的峡谷之外,还有藏族基层干部对工作如火的热情、对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令人敬佩的顽强意志和韧劲。

初遇旺珍,是在一次下乡走访活动中,那时她是驻下洛村工作队队长,领着我去当地的农牧民家里走访。她满面笑容,一路走一路介绍,到了村头,巧遇一片低矮的灌木丛,旺珍告诉我这叫马蹄针,又名“狼牙刺”“白刺花”,生长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头顶似火骄阳,根植数尺黄沙,生长环境恶劣,却花开如兰芬芳,我不禁被这小生命的韧性与顽强所征服。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随着与旺珍的接触逐渐深入,我深刻感受到这里的人们与当地的植物有着相同的品格,每当看到马蹄针,我就不由得想起旺珍。

对旺珍的进一步了解,是从谈心交流开始的。2013年11月,在机关工作了十几年的她,响应自治区的号召,投身到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中。在西藏,县城与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差较大。初到下洛村,分散的村落、稀少的人烟和村民对驻村工作队的异样眼光都让她感到些许沮丧。但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促使她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

驻村的第一个月,旺珍就带着队员走村入户,逐一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及所思所想。就在交谈中,旺珍真切地感受到了村民的质朴与热情,一次次敞开心扉的交流如溪水般流淌在乡间房舍中。经过一次又一次走访,旺珍逐步了解了村民的思想动态和各种需求,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同时也触摸到了村民生活中真正的伤痛。

临近藏历新年,眼看着村民们都忙着准备年货,旺珍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村里还有12个贫困户,看着他们期盼的目光,虽然她嘴上没有承诺什么,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过上一个幸福祥和的藏历新年。次日一大早,旺珍坐上了开往市区的首班车,直奔山南市民政局局长的办公室及相关部门。当她将争取到的大米、面粉、砖茶、慰问金等发放到村民手中时,村里的老阿妈白玛握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那晚正是藏历的“古突”之夜,老阿妈有意让旺珍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吃“古突”,捧着老阿妈做的热腾腾的“古突”,旺珍深切地感到这是她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古突”之夜。吃完“古突”,旺珍拗不过老阿妈的好意,只得由着老阿妈将她送回村委会,却没想到在村委会门口,一群村民也挨个等着请她吃“古突”。

那年5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旺珍被村民的电话给叫醒了,没有任何经验和准备的她顾不上换件衣服,拿起伞就往地里跑。湍急的水流冲破河堤涌入下洛村。路面开始积水了,居住在低洼处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旺珍迅速行动起来,带领党员和“双联户”户长用一袋袋装满沙子的编织袋堵成一道墙,洪水顺着河堤缓缓而下,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而此时的旺珍已经是精疲力尽。

驻村的日子里,旺珍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每天都为群众的琐事奔忙。她从不抱怨苦和累,而是笑呵呵地说:“鞋底的泥土有多厚,与群众的感情就有多厚。”在一次走访中,旺珍来到了村民达噶家中。达噶阿妈50多岁,身患残疾,丈夫胃癌晚期,大儿子是精神病患者,小儿子在咸阳读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家庭,靠捡垃圾供一名大学生,这让旺珍很受震撼。在闲谈中,旺珍得知因凑不到路费,达噶已有3年没有见到她的小儿子了,因为经济困难,孩子回家探亲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想到自己的儿子也在外求学,旺珍非常理解一位母亲的思念之情,于是不假思索地把刚拿到手的3000元驻村补助全部汇给了达噶的小儿子,让达噶一家终于有机会团聚。旺珍的关心与真诚感动了村民,下洛村的村民真心希望旺珍留下来继续驻村,成为下洛村的一员。

旺珍告诉我,在基层,有真心的付出,积极的参与;有痛苦的洗礼,也有幸福的回忆;收获了基层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好村情民意的“知情人”、群众信赖的“知心人”、发展稳定的“管用人”。一年的时间很短,眨眼间已经过了大半,早已与下洛村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群众就如同一本词典,虽不华美,却厚重朴实。

(作者系湖北省第三批援藏干部)

责任编辑:龙会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