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援藏 > 援藏成果

次仁平措,新身份

2024年09月09日 11:45    来源:"拉萨发布”公众号    

“先尝尝我们的小西红柿,味道好的话再买。”一到周末,不少市民和游客到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采摘新鲜瓜果蔬菜。

“嗯,自然熟,果然味道更好一些。”得到认可后,次仁平措笑得更开心了。“喜欢就多摘一些!过几天等西瓜熟了再来。”

今年58岁的次仁平措,负责园内日常管理工作。平时话并不多,但说起和大棚有关的事就变得健谈起来。“这个温室大棚刚修好,我就来了。已经十几年了,所以呀,种的东西都好,没打农药,放心摘放心吃!”

对于这儿的深厚感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因为种菜,我过上了好日子。

“来这里之前我只会种青稞,一年下来,除了家里人吃的,剩不下多少去卖。收入很少,一年也就600元吧。我们8组很多家庭情况和我家差不多。”次仁平措说,“2011年的时候,听说北京援藏干部要帮我们盖温室大棚,村里的地就让出来了。”

起初,大家并不看好这个项目。“反正都是种地,种啥都一样,赚不了钱。”

但次仁平措觉得这是个好事儿。“祖祖辈辈种青稞的,很简单。但是种蔬菜水果不一样,要学新的技术,思想得变,而且还有援藏干部帮我们,怕啥?”次仁平措成了第一批学员,援藏干部带着他和其他20多个学员一起去了北京。

那是他第一次去北京,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农业技术方面的权威专家。“北京的专家非常好,耐心地教。我们学了技术方面的,还学了管理方面的。人还是要多学习,出去见见世面。”回忆起那次培训经历,次仁平措非常感慨。

培训结束,回到家乡的学员们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刚开始品种比较少,但也比以前只有萝卜土豆强多了。遇到不懂的,就通过视频请教北京的专家,后面我们还成了很好的朋友。”

就这样,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农民变成技术员。

第一年,当亲手种植的辣椒等蔬菜成功后,次仁平措知道,新的生活篇章开启了。

一年接一年,更多的新品种从这里出来,到市民的餐桌上。想到这些,次仁平措心里满是骄傲,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看到我们种成功后,村里其他人也想跟着学,我都教给他们了,有钱大家一起赚。”这是他作为一名老党员的觉悟。

不过,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辣椒、茄子等品种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了。援藏干部们又出手了:扩大规模,增加品种。

从最初简易大棚到现在标准化大棚,从零星几个到现在占地800多亩,品种增加到40多个,当地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红利。“现在园内有330个大棚,蔬菜、水果都有。”次仁平措介绍。

因为设施农业,本地不少群众受益。村民央吉告诉记者:“从这儿出了不少大老板呢。他们攒了本钱,去做别的生意了。”

当然,也有不少外来打工者因此受益。从四川来的种植户老罗便是其中之一。“现在我承包了10多个大棚,刚来的时候啥也不懂,想谋个出路,听说这里可以承包就来试试,现在基本安定下来了。最开始自己没人脉没销路,愁惨喽——现在政府帮我卖,省心多了。”老罗笑着说。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园区管理需要人手,次仁平措成了最佳人选,这一次他的身份从技术员变成了管理者,月工资涨到4000多元。

当了管理员,普通话水平大有长进。次仁平措笑着说:“工作需要,哈哈……每天会有人来这里,我要给他们讲,普通话不好不行,所以就学呗。”

采访中,他多次提起北京援藏干部。“很感谢他们的帮助,不然,我可能还在种青稞。他们不光帮我学到了新技术,也让我长了见识、打开了新思路。”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