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援藏

湖北省黄石市援藏医疗队: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牧民帐篷前

2025年08月12日 09:3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今年5月,一支由湖北省黄石市精兵强将组成的医疗队跨越千山万水抵达山南市曲松县,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之上,以精湛医术为当地群众筑起守护生命的防线。

急诊室的生死时速

6月18日早上7时许,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打破援藏医生许卫攀宿舍的宁静——县医院急诊室一名63岁藏族男性突发剧烈胸痛。许卫攀仅用数分钟便赶到医院,经诊断,该患者患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这是与死神赛跑的病,每一分钟都意味着生死的天平在倾斜。”许卫攀深知,在高原氧气稀薄的环境下,心脏承受着双倍负荷,此类急症更为凶险。

时间刻不容缓,他当机立断,火速将患者转往具备手术条件的山南市人民医院。得益于抢在时间窗内的有效处置,患者第二天便转危为安。自5月入藏以来,许卫攀在内科门诊已接诊超过200名患者。

对于麻醉科医生石晓玲而言,“突发”与“紧急”是援藏工作的常态关键词。某日午后,她刚结束一上午的疲惫工作回到宿舍,一个紧急电话再次将她召回医院——一位64岁的游客在色吾温泉突发脑溢血,深度昏迷,生命垂危。患者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呼吸衰竭迫在眉睫。“必须立即插管!否则根本撑不到山南。”石晓玲凭借多年危急重症麻醉经验,在简陋条件下以一次精准利落的气管插管,成功为患者打开一条氧气通道,为后续转院抢救赢得黄金时间。半个月内,她成功实施2台麻醉手术、完成3次下乡义诊、为3名患者施行无痛胃镜,每一次操作都承载着高原上沉甸甸的生命之托。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藏的价值不仅在于救死扶伤,更在于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曲松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陈娇医生正俯身电脑屏幕前,细致指导着藏族医生格桑多吉分析一张急腹症患者的CT影像。拥有16年丰富影像诊断经验的陈娇,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读片心法”倾囊相授——每次患者检查,她总是让格桑先独立诊断,随后再细致审核、指出疏漏。

这种“实战+点拨”的方式,使格桑的诊断能力在两个月内得到显著提升。格桑兴奋地说:“如今急腹症、外伤这些片子,我基本能独立判断了!陈娇老师来了,患者再不用颠簸几小时跑山南了。”在曲松县人民医院,这样的“师徒传承”并非个例。6位援藏医生每人带着一至两名当地医护骨干,心贴心地带,手把手地教。刘训碧医生凭借扎实的外科技术,成功为一名右脚踝撕脱性骨折的藏族老人施行外固定术,赢得患者由衷赞叹:“援藏医生医术真好!”这朴实的话语,正是对援藏医疗队最大的褒奖。

高原课堂播撒希望

每周四下午,曲松县人民医院的会议室便化身为一座特殊的“高原医学讲堂”。援藏医生轮流登台授课,内容从高原多发病的诊疗规范到最新的临床指南,从基础理论到实用技术。“实践重要,理论同样重要。只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提升。”一位多次参与培训的当地医生深有感触。

援藏医生的身影活跃在曲松的广袤乡间。他们定期自发组织下乡义诊,把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牧民帐篷前。作为医疗队领队,沈其孝深感责任重大:“带好这支队伍,让每个人的技术优势在高原绽放,为曲松人民健康站好每一班岗——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在4200米的生命高地,黄石援藏医生以精湛医术为盾,以仁爱之心为矛,在高原书写着守护生命的壮丽篇章。(记者 丹增平措 通讯员 石振华)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