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驻察隅县嘎腰村工作队:僜人群众的“好亲人”

2016年06月29日 08:3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在藏东南莽莽群山环抱中的察隅县,是全国人数较少群体——僜人的聚居地。连绵的青山、绿油油的梯田环绕着一片山坡高地,这里坐落着僜人村庄嘎腰村。

3年前到外地读书的大学生肖丽央回来后,惊异地看着这个无比熟悉,又显陌生的故乡:记忆中的泥巴路消失了,一步两步跨过的田头变宽了,两人并行的小道通车了,破旧漏雨的矮房变成宽敞的楼房了。

“怎么才走了3年,村子就大变样啊?”老乡解答了肖丽央的疑问:“‘好亲人’驻村工作队来了,给我们办了好多实事。”

给这个山村带来变化的,是林芝市纪委(监察局)、市商务局驻村工作队。

增收是群众最高兴的事

“我们家每个人只有八分地,只能管温饱!”这是驻村工作队入户调研时,村民益青龙反复念叨的话。

人均不足0.8亩稻田,是嘎腰村群众耕地的实际情况。人均耕地不足,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嘎腰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唯一可利用的撂荒地,没有灌溉设备,没有机耕道路,没有网围栏,杂草丛生,看不出一点耕地的模样。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连续15天,驻村工作队协助技术人员扛着30公斤重的测量设备,行走20多公里山路,测量道路、规划引水。终于,在察隅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水到了、路通了,撂荒地变成了花生地。2015年,群众仅靠出售花生一项,户均增收1000余元。

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嘎腰村,群众生病住院,连100元的慰问金都拿不出来。村委会主任苦梅夏面对群众的抱怨,无言以对。群众不满意,村领导有委屈,驻村工作队有义务转变这种状况。

工作队入驻后,开始调研市场、了解行情、制定规划、上报项目,一步一步着手,先后建起了土鸡养殖场、养鱼塘,并协助村“两委”班子找到本村群众签订承包合同,村委会每年可增收40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村委会关心困难群众也有了底气。

“滑道,终于没有了”

生活方便了,是群众最深刻的感受。

“滑道,终于没有了!”村民江卫央在道路硬化建设后,遇到下雨天就提这句话。

2014年前,每到雨季,一摔跤从半坡直接滑到家门口是常有的事。驻村工作队员雨季走访群众时,几乎每名队员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而这样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泥巴“滑道”不下10多条。群众在雨季时一套衣服没有晒干,另一套已经泡在水里待洗了。这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多麻烦。

为了解决这件烦心事,驻村工作队多次邀请察隅县安居办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到村里实地测量,与村干部一同向上级部门汇报,终于争取到3个道路硬化项目,硬化村庄道路1360米。

小晒场换来邻里和睦

瓦路松和松觉是邻居,但每年到了晾晒粮食的季节,哥俩总会吵上几架,说得来气时,还推搡来推搡去。这种事情在处于半山腰坡地之上的嘎腰村不是一个个案。村里仅有的水泥路、篮球场,成了各家各户收获粮食后争夺的目标,因此而来的矛盾也不断发生。

面对这种情况,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向派出单位汇报。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了38万元的项目资金。为了把晒场建设好,驻村工作队针对当地水泥价格较高的情况,通过察隅县相关部门帮助联系,专门从云南水泥厂直接购买水泥,仅此一项就节省项目资金3万多元。为了把晒场建设得更适合老百姓的需求,驻村工作队聘请施工技术员,协助村“两委”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使原本每户仅够建设35平方米晒场的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每户晒场建设面积增加了25平方米。

“阔达牛啊!阔达牛啊!”这是僜人群众用僜语向驻村工作队经常提起的一句话。“阔达牛”在僜语里是“谢谢”的意思。“一句真诚的感谢、一袋自家的花生、一包刚采的野果或是一串当地的香蕉,这是群众对我们工作队表示感谢的方式,也让我们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驻村工作队队长徐士雄说。(记者 米玛 黄志武 毛娜)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