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一个网编的驻村故事:从心系故乡到以村为家

2016年07月21日 17:5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邢兵帅
分享到:    

去年11月,颠簸了近千公里,走进村委会,放下行囊,我开始了在丁青县协麦村为期一年的驻村生活。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刚刚到协麦,恰遇寒冬,诸多不适应,但是也时常被村民和村干部照顾与关怀温暖。走访、巡逻、打水、买菜,这些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习以为常,甚至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每天早上在屋里砸冰取水的时候都会觉得我一个从事网络视频行业的业务干部为什么会在这里做基层行政单位的繁琐工作?我到底需要这一年的驻村生活吗?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心态。我在拉萨采访每个有故事的人物时,可能从来不会想到在西藏的农牧区也会有大把的故事可挖;我在选取每条精美的背景音乐时,可能从来不会想到村头潺潺的溪水和叮咚的牛铃也会演凑一曲原生态的牧歌;我在剪辑台上为每段素材精心调色时,可能从来都不会想到协麦朝霞晚云的色彩不仅养眼也很醉心。一切艺术形式的基本素材其实就是农村,“下里巴人”的形式隐藏着“阳春白雪”的意蕴。

从心系故乡到以村为家

中国人都恋家,我也不例外,尤其是身处他乡,思乡之情倍增。去年2月我儿子出生,时至今日,陪在他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家是人的根,即使树枝长得再高也离不了对根的牵挂。在中国,家庭的官方呈现方式就是户口本。我来村里半年时间,从精纯扶贫的梳理统计工作到医保、低保、双联户等等,几乎每天都在和户口本打交道,从这些工作中也慢慢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逐渐了解的更多。户口本上每个名字之间都留着同源的血液,他们相互支撑、相互帮助才能让一个家庭成为“家”。村里的有10户五保户,多数都是孤寡老人,邻里之间对他们照顾有加,老人们才并不觉得孤单,这是中国社会最原始的协作关系,人要相互支撑才能生存,要相互合作才能生活。想到这些,才能积极认真的对待这些繁琐的统计工作,因为基层工作本就复杂,我渐渐也对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心生敬意。今年藏历年期间,我们工作队到老村长次巴家里拜年,次巴招呼我喝茶,顺嘴称呼我“阿牛”,那一刻,我觉得协麦已经是我的家了。

从靠山吃山到自力更生

丁青县物产丰富,除农牧业之外,还盛产虫草,每年5、6月份,协麦村的年轻劳力都会到周边的山上挖虫草,挖虫草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但是由于观念落后,挖虫草挣的钱很快就会花光,甚至有些家庭举债度日。改变现状要从转变观念开始。2016年我们工作队在队长的带领下,根据协麦村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了多项扶贫建设项目,跑项目,要经费,工程监督、验收忙得不亦乐乎。村民也逐渐从中得到实惠,受到启发。今年几位村民都开办了自己的企业,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我们工作队还积极协助乡里开展生产技能培训,从蔬菜种植技术到藏餐烹饪,都是切合实际并能很快见效的技能。

从上山取水到村头接水

协麦村1组的琼琼果和吉赛果两个自然村,饮水设施年久失修,村民需要骑摩托车到很远的地方取水,山路狭窄崎岖,经常发生事故。驻村工作队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刻撰写了项目报告,争取资金,并找来县里水利局专家,连续几周考察水源地制定施工方案,整个饮水工程铺设管道两千多米,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山崖上,这两千多米的“水路”遍布了工作队的脚印。今年4月,工程开工,工作队又忙前忙后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资金有限,就动员村民亲自上阵,那个场景让我想到了纪录片中红旗渠的建设场面。经过了一个月的奋战,清冽的山间溪水终于流进了两个自然村的村头。永远难忘的是村民在水龙头前打水时露出的笑容。

不知不觉在村里的时间已经走过半年,半年的时间在生命中不算长,但是人生中有多少个半年能够如此有价值?我常常想,今年年底,当我离开协麦村的时候一定会满怀愁绪,痛伤离别吧。(作者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驻协麦村工作队队员)

责任编辑:李继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