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专题

百善孝为先

2016年10月09日 16:1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李志蕊
分享到:    

岁月是刻在父亲额头上的道道皱纹,记录着沧桑;是母亲眼角旁细细的鱼尾纹,印刻着辛劳。岁月在父亲、母亲的身上刻下了印记,父亲挺拔的脊梁如今早已随着年事而伛偻,母亲细腻的双手也已粗糙,可我仍然记得父母的教诲:百善孝为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母亲用乳汁抚育我们,父亲用魁梧的身躯保护我们,把我们从嗷嗷待哺的襁褓婴儿养育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儿时,父母在家要及时督促我们学习,在外又要担心我们的安危;如今,我们身处异乡,父母的心早已飞过大江河海,时时刻刻牵挂着我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六年前的中秋节,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在外,孤身一人度过的中秋节。还记得那天晚上,我与舍友聚在一起吃火锅。都是刚离开家的孩子,吃着吃着都红着眼说想父母。圆圆的月亮挂在夜空中,为什么我看着它一点都没有在家里看时圆呢?

两年前的除夕,又是我第一个没和父母一起守岁的除夕。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五彩绚烂的烟花像朵朵思乡的花朵般绽放在夜空中。我回想起每年大年三十早上和父母一起帖对联、贴“福”字、挂大红灯笼的场景;我回想起每年除夕夜和父母边看春晚边吃年夜饭的场景;我回想起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和父母去拜年的场景……

越是走得远,越是觉得为父母尽的孝道少了。亲戚的很多孩子大学毕业后都选择了在父母身边发展,我和父母一样,都选择了异乡。父母年轻时通过考试来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西藏,那时父亲25岁,母亲24岁。当时的生活条件只能从家乡乘坐火车,接而再辗转乘坐汽车才能抵达拉萨。父亲告诉我,离家的前一晚,平时不胜说辞的奶奶居然和父亲促膝长谈了大半夜,说的最多的也就是诸如“一定要照顾自己和家庭”之类的话。父母这一走就是几年光景,当时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有的便是远方的奶奶通过电报传递过来的牵挂。母亲说,虽然当时条件苦了点,但想想以后生活条件好了就能把爷爷奶奶接到身边,让他们享享福,工作就特别有劲儿。后来,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话,父母几乎每天都会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告诉他们拉萨天气如何,询问他们的身体健康。我还记得每个月底,父母雷打不动的事情就是给爷爷奶奶寄钱;每次休假回家都会带着爷爷奶奶散步、揉肩捶腿、去医院体检、忙前忙后还觉得时间不够。可是岁月无情,可当真生活好了,老人们却不在了。

如今,父母已退休回去颐养天年,而我又成了异乡人,不能与父母厮守又成了我的遗憾。母亲从电话那头嘘寒问暖,父亲在一旁叮嘱,句句都离不开“照顾好自己”的话。每当我想他们了,就在微信里与他们视频一下,每一次视频后,发现父母似乎都苍老了些许,可他们还非要逞强着来拉萨看我。而我,也只能在电话里、微信视频里和每年的假期里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表孝心。

“孝”源于心,化于行。尽孝道不止是说说而已。我们如今正当青春年少,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不能忘。当年迈的父母站不稳、走不动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像当年他们牵着学步的我们那般,也紧握着他们的手,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而我们是否也应该好好静静的想一想,有多长时间没给父母打过电话了?有多长时间没有陪父母散散步了?有多长时间没有和父母一起吃顿饭了……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