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架桑村第一书记热旦:热曲河知道你来过

2016年12月23日 16:2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曲宗
分享到:    

热曲河知道你来过

——记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驻昌都市江达县娘西乡架桑村第一书记热旦

与群众一道修建林区消防通道.JPG

图为热旦与群众一道修建林区消防通道

美丽的热曲河静静在流淌,似是用她甜美的微笑送别在这块土地上燃烧过青春的一位年轻的驻村干部。这位驻村干部带着对加桑村父老乡亲的眷恋,披上离别祝福的哈达,踏上了他的旅程。他舍不得他的“彩虹工作室”、舍不得村里刚刚开通的“致富路”、舍不得他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户一卡”、舍不得热曲河的日出、舍不得加桑村的炊烟、舍不得一起工作的队员,但他还是要写下最后一篇驻村工作日记,悄然重回自己曾经的工作岗位。他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留下了不起的事业,但是热曲河知道他来过,加桑村群众知道他的好,他用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诠释了“平凡而伟大”,他就是我自治区党校的同事,也是作为第一书记在江达县娘西乡连续开展3年驻村工作的一位年轻的干部名叫热旦。

投入到紧张的秋收工作中.jpg

图为热旦与村民一起投入到紧张的秋收工作中

往事近在眼前,2013年一个初冬的清晨,他背着稍显沉重的行囊,带着领导、同事和亲友的祝福,露着那一贯阳光般的微笑,与我们一一告别。在场送别的人都知道,热旦这一去就是三年的山高水长,他将告别现在优越的工作环境、他将远离城市便利舒适的生活、他将走进一个他从未知道的世界。伤感过后,大家记住的确是他坚定的眼神、坦然的微笑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调解邻里间矛盾纠纷.jpg

图为热旦正在调解邻里间矛盾纠纷

2015年底,当我作为第五批驻村工作队队员抵达娘西乡时,我终于再一次见到了热旦,并成为他的“战友”。几年不见,他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更加有上进心。从乡里的领导、普通干部,到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热旦书记,让我十分羡慕,这是得多少努力工作换来的啊!

走近方知,热旦在这3年里,用他的辛勤劳动,悄悄的改变着这个村庄,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热旦的几个看似平凡但却十分有意义的驻村故事。

初到村里工作,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无处下手,一片茫然。经过调整,热旦很快找到了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那就是利用藏汉两种语言,制作详实的“一户一卡”。在那段日子里,热旦每天抓着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了解情况、问长问短、实地拍照。每个自然村、每家每户他都跑了个遍、问了个遍、照了个遍。每天回到村委会,他又跟村“两委”班子成员进一步核实信息的准确性。经过近一个月的辛苦奔波,一份信息准确、制作精美的全村一户一卡装订本诞生了。如果你能有机会翻看热旦制作的一户一卡,你一定会为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叹服。每一户家庭成员,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古稀老人,都有彩色照片;每个人的身份信息详实准确,详细到谁患有何种疾病、谁家的媳妇来自哪里,谁家僧人在哪座寺庙出家,谁掌握有什么技能;家里房屋面积多少、质量如何,家中有几头牲畜、其中牛有几头、马有几匹,家中拥有几辆摩托车,什么型号,都是一目了然。后来,他所制作的“一户一卡”成为了娘西乡全部7个行政村的范本。经过一户一卡的调研和制作,热旦对村情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村民们也都熟悉了这个来自拉萨的作风朴实、工作严谨的第一书记。现在,娘西乡七个行政村的村民几乎没有不认识热旦书记的。“开门红”,为热旦的驻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驻村伊始,村委和群众就不断向热旦提出修路问题。加桑行政村下辖的三个自然村都未通公路,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极为不便,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导致党的许多惠民政策难以得到宣传和落实。经过热旦和队友们锲而不舍的努力,自治区交通厅最终批准了投资600余万元的加桑村玉那、地普、拉加3个自然村的农村公路项目。为了这一项目,热旦不知道与村委进行过多少次实地勘察,又不知道就耕地补偿问题向村民进行过多少交涉和思想教育,更不知道为这个项目他熬了多少个夜晚来撰写项目申报书、可行报告和建议书。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5年10月,加桑三个自然村的农村公路全面建成通车。11月的工作例会上,因腿脚不便从未参加过会议的曲拉老人出现在会议现场,他竖着大拇指对工作队的同志们说:“以前路况差,我腿脚不好,不敢坐摩托车,也就没来开过村里的会议,但是现在没这些顾虑,我想去哪儿就去哪里,我也是特意参加会议来向你们表示感谢的。你们真的做了一件积德积福的大好事。”

专门服务群众的“彩虹工作室”,也是热旦的独特创新。工作室没成立前,群众复印、照相、理发都要到100公里之外的县城,极其辛苦。为了解决群众的不便,热旦陆陆续续从第一书记的工作经费和办实事经费中挤出资金购买了一些设备,现在,“彩虹工作室”里电脑、彩色打印机、复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理发工具以及形形色色的维修工具一应俱全。每天到热旦的“彩虹工作室”照相、洗照片、复印户口、充话费、理发或找热旦帮助维修小家电的群众络绎不绝。这间小小的工作室已经成为了热旦书记联系群众的一架彩虹桥。他为加桑村几乎每户家庭洗过照片、复印过户口,他为百余名群众理过发,他为群众代充话费3万多元,帮助村民拨打10086客服电话600多次。

时光荏苒,热旦的驻村任务即将结束。他告诉我,这三年,他失去了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他得到却是一份沉甸甸的人生阅历。因为不通信号,直到10天之后才得到他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已经离开人世;因为群众的认可,群众在他的脖子上挂满哈达。他说,当要告别这个小村庄,来时的激情已经全部化成了眷恋。收拾行囊离开时,他一定会再次认真看看村委会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那辆他曾经骑了三年、显然已经破旧的摩托车。他还说,他会永远记得热曲河、记得加桑村、记得每位村民的笑脸,因为这里永远是他的家。(来源:区党校驻江达县架桑村工作队)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