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西藏,西藏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努力发展生产。那是1990年,27岁的父亲只身来到西藏,当时仅有5岁的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选择到这么远的地方去,直到很多年以后父亲给我讲了他的故事,我才略有所得。
1990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十多年的旅程,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早已沐浴在改革开放的硕果之中,而三四线城市由于物资匮乏和劳动力薄弱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父亲是坐了7天7夜的汽车才到拉萨,虽阳春三月,高原的气候还是异常寒冷,一排排矮小的地方建筑和泥泞土路让父亲印象深刻。父亲原本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手艺,到拉萨以后才和亲戚学了一门修自行车的行当,冰天雪地、风餐露宿,这一干就是五年,很多时候他会朝着家的方向默默地仰望,我们和父亲的联系也只能是书信往来。
记得有一次,父亲在修车摊前连续忙碌了十几个小时导致体力不支差点晕倒,一个藏族阿妈煮了面条和鸡蛋送到了父亲面。看着热气腾腾的面条,想着背井离乡的境况,父亲已是热泪盈眶。泪水饱含了对家乡的思念,更饱含了对这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阿妈的感激。因为这份情谊,父亲已在高原奋斗了28年,无论是修自行车还是做买卖都是实实在在,凭诚信做人,凭良心做事。我偶然问起父亲到现在还不愿意离开西藏回归故里的原因,父亲说:“我见证了西藏的巨大变化,这里有我付出的青春和汗水,我和藏胞们的情谊甚至亲过了家乡的父老”,听完父亲的话,看着他眼神中闪烁的光芒,有一种情绪在我的心中悄悄萌芽。
2008年我坐上列车,沿着堪称世界奇迹的“天路”缓缓驶进拉萨,循着父亲的足迹心中五味杂陈。在西藏工作的十年间我干过企业,当过支教老师,也去过西藏最艰苦的地方。在我当老师离职的时候,班里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哭了,我教会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藏汉人民血脉相通,根连着根的情怀。
当我义无反顾地踏上羌塘草原时,心中既有扎根边陲的热情,也有父亲带给我扎根高原的深远影响。有一次我几经辗转为村里的一位群众办理了残疾证明,看着他们满脸笑容地为我献上洁白的哈达,嘴里还不时地念叨着感谢的话语,我瞬间红了眼眶。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国家干部所理所应当去做的小事么。为响应党的号召,我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农牧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提高的村支部第一书记,在和农牧民群众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才真正地发现了他们的淳朴和善良,发现了父亲如今也不愿离开的原因。
与父亲不同的是,在十九大春风的吹拂之下,西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7天7夜才能抵达的地方现在只需要7个小时,以前只能用书信往来的沟通方式变成了电话、微信和视频,就连我曾身处的偏远牧区也已通水通电通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我喜欢站在拉萨的街头,享受这碧水蓝天下的阳光,看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的景象。阿果拉姆奶奶,我的父亲和我,我们来自不同民族,生于不同时代,却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和担当,却一样见证着西藏的历史巨变。我想我定是要扎根在这片土地的,因为这是我挥洒汗水和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是我青春燃烧的地方,这里就是我的家。如果西藏是一条轨道,我愿意做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扎根自己的岗位,干好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工作,保护西藏人民的幸福安康如同列车一样稳稳地开向美满、幸福的远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