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岁末,冬意阑珊,且将毫墨束高阁,行伍从兹去,一念高原一生情。忆往昔,两年军旅峥嵘稠;竞风流,四载民大求学苦;曾记否,扎根基层谱华章,初心不改、建功岂在漫卷诗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语还休。提起“老西藏精神”,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并不陌生。2009年12月我光荣入伍,初到拉萨部队,第一堂政治课就是关于“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理论学习,当时可谓备受鼓舞。俗话说“没有经历过就没有发言权”,我真正切身感受到这种奉献精神是在毕业后再回西藏。诚然,基层生活确实不易,作为一名在乡镇工作的汉族干部,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农牧民群众沟通交流,这就必须要解决语言难关。经过两年多的自学和向同事们请教,我基本掌握了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妻儿,要忍耐相思之苦、忍耐孤独和寂寞,但想到自己所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就觉得值得;基层干部,面对各项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但我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以实际行动去书写奉献精神,选择重返西藏工作,是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也是为了履行当时的一个承诺,感念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我们军人的优待政策让我们有机会再上大学,自考上西藏民族大学那一刻起,我便下定决心毕业后一定回来为西藏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毕业后服从组织安排扎根基层,是一名军人应有的担当,在乡镇让我能更接地气的为农牧民群众服务。
怅寥廓,尽管“老西藏精神”所产生的年代看似已经久远,但我坚信这种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并不断的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面对党的十九大描绘的蓝图,只有把西藏当做自己的家,把这里作为自己成长锻炼、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一方热土,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大实践中,把青春、热血、智慧、力量奉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我看来,“老西藏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理想信念、聪明才智,以敢为人先的气魄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在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西藏军区第一政委、老西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的阴法唐将军心里,“长期建藏两不怕,自力更生守政纪;在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的心里,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就是对“老西藏精神”最好的践行;在门巴将军李素芝的心里,为了守护高原军民的身体安康而弃小家、顾大家,弃亲人,顾人民就是“老西藏精神”的真实写照;在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心里,守护好祖国边境上的一草一木就是对“老西藏精神”最好的诠释;在最美基层干部慕育军心里,“老西藏精神”就是真心为群众办事、解难事、做好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百姓的信赖;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要能踏实工作,听党话、跟党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严格、模范的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有词自勉曰:朝起北风烈,旭日淡飞琼。云破林梢添远岫,荒山玉骨瘦。鸠腾百丈为情种,鹏程千里觅封侯。
淡看风云突变、阴晴二分天下。严寒犹似连铁骑,风嚎如魅贯南北。黑雾压城城欲摧,朽木逢春还坚韧。两种风流,一家制作,盛景难求。
游遍九州知进退,堪破诗书晓古今。看渝、陕、藏万里征程,踏出广阔天地。忆军旅峥嵘,圣城戍边、雄姿英发。曾记否?民院当年,锦绣文章、意气方遒。念如今,入仕虎峰(达孜,藏语意为“虎峰”)一隅,清茶陋室,案牍寥寥。凭谁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